孟浩然《春晓》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是一首千年传诵的五言绝句。它写了诗人春朝初醒时特有的心理感受,表达了诗人喜春而又伤春的复杂心情。

春日昼长夜短,气候和暖,人本慵懒易困,多睡贪眠,所以,一觉睡到天大亮,这便是“春眠”的一般特点。特别是作为隐士的孟浩然,既无农夫晨耕垄亩的系念,亦无朝臣五更待漏的悬心,他在“春眠”时无牵无挂,坦然自适,睡得格外安稳香甜。另外,因夜间的一阵风雨,曾将诗人惊醒,打扰了他的睡眠,风雨过后,诗人又重新入睡,故而清晨醒得很晚。“春眠不觉晓”一句,既写出了春眠的一般特点,又写出了隐逸士大夫春夜酣睡的特有情趣。“不觉”二字,是此句的诗眼。在不知不觉中天已大亮,更可见春宵之短,春睡之酣。

清晨醒来,只听到屋外鸟鸣啁啾,婉转动听,此起彼伏,远近相应。鸟鸣所引起的虽然只是诗人的听觉感受,但除了听觉感受以外,悦耳动听的鸟声还隐含着更为丰富的愉悦感受,这就需要读者发挥联想,仔细寻觅。一般地说,天气晴朗的春晨,鸟鸣更为频繁,所谓“山光悦鸟性”(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晓树流莺满”(上官仪《奉和初春诗》),即为此种情景。因而,我们从“处处闻啼鸟”中便可以寻觅到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晨。而风和日丽又使我们联想到百卉怒放、花香四溢的明艳与馨香,因为陆游曾说“花气袭人知昼(骤)暖”,“昼暖”与花香之间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所以,鸟鸣不但引起了人们的听觉感受,而且还寓示着一个能够引起人们的视觉、嗅觉、触觉等各种愉悦感受的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春的世界。鸟鸣所引起的诗人的听觉感受虽然发生在室内,但诗人想象中的盎然春意与明媚春光却充溢于广阔的大自然之中。于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爱怜春光的喜悦心情。

“夜来风雨声”一句,不是对春朝初醒时眼前实景的描绘,而是对夜间一阵狂风暴雨的回忆。春天的风雨,多数情况下是和风细雨,但也偶有例外,有时雨下得很猛,并伴有大风。此句所写即为狂风暴雨,这可由下面三条理由证实。第一,诗人在夜间本是沉稳酣睡的,但竟被风雨惊醒,可见其声势之大。第二,早晨醒来之后,风雨已停,只听到鸟的叫声,而骤至骤停,正是大风大雨的特征。第三,通过“夜来风雨声”与杜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两诗字面描写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出后者是和风细雨,而前者则是狂风暴雨。

不同的风雨,对春花的作用自不相同。和风细雨对春花生长极为有利,故杜甫《春夜喜雨》在前三联描绘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和风细雨之后,便在尾联写道:“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它给春花带来了繁茂和生机。狂风暴雨则相反,它摧残春花的芳姿,能使春花凋谢零落。正因为孟浩然所写的是狂风暴雨,故人便自然而然地想到春花的处境和命运,顺理成章地提出“花落知多少”的疑问,在爱怜春光的同时又发出伤春的慨叹。杜诗和孟诗同样都写了夜间的风雨,但因风雨的大小及作用迥然有别,故两位诗人在末两句所产生的想象与心情亦大不相同:杜甫想象春花因和风细雨的吹拂滋润而繁茂,心情很是喜悦;孟浩然想象春花遭狂风暴雨的摧残袭击而零落,颇露叹惋之情。

“绝句之法,以第三句为主”(高棅《唐诗品汇·叙论》引周伯弼语),《春晓》诗结构之关键正在“夜来风雨声”一句。首句破题,次句承接,前两句均是就春朝初醒时的感受进行实写。第三句突一转捩,进入对夜间风雨的回忆,由回忆又自然引出末句的叹问。全诗以第三句为枢纽,将春眠、春鸟、春风、春雨、春花联为一体,组成一幅画面;而诗人喜春复又伤春的复杂心情也以第三句为纽带,融入这幅画面中。

《春晓》的语言,清远省净,明白如话。浩然气象清远,心悰孤寂,故其出语洒落,洗尽铅华。此诗既无艳丽辞藻,亦无斧凿痕迹,全诗纯用白描,风韵天成。但平易省净并不等于浅薄无味,我们读《春晓》诗,觉其淡而隽永,耐人寻味,讽咏久之,自有金石宫商之声。沈德潜曾说:“孟诗胜人处,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清浅语,诵之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唐诗别裁集》卷九)沈氏此论,深得孟诗语言之妙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