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养浩《〔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天历二年(1329)陕西发生大旱,因直谏得罪权贵,弃官归家、屡次拒绝征召的张养浩,于这一年再度出仕了。他官任陕西行台中丞,决心赈灾济民。《潼关怀古》这首散曲就是他由家乡山东历城奔赴陕西途中,登临潼关,怀古思今而写下的抒情名作。

潼关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东面的潼关县,雄踞于吕梁山的西南,秦岭的东北,下临黄河,当山西、河南、陕西三省之要冲,形势险要,素为兵家必争之地。散曲前三句,一开始就写出了作者登临潼关所见到的雄伟壮丽的关塞景象。“峰峦如聚”写作者登关见到群山峻岭、重岩叠嶂、捱捱挤挤、绵延起伏,“如聚”,就把那静态的山峦写活了,好象那些山峰从四面八方都聚集到了潼关这里,使潼关无比险峻,无比壮丽,这里“聚”字用得非常巧妙。远观“峰峦如聚”,近观则“波涛如怒”,写作者看到关下黄河奔腾咆哮、滚滚东流、波浪滔天,“如怒”,就把那自然的黄河拟人化了,好象那滚滚的波涛、震耳的咆哮,正是黄河的怒吼。黄河为什么怒吼?因为它阅尽了人间的不平。这里一个“怒”字不仅写出潼关山高水险的地势,而且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心中波荡起伏的情感,这两句表面是写景、实际在景中已融铸了作者深沉的感情。“山河表里潼关路”,总括潼关的形势是内据华山、外凭黄河,古来即称其为军事要地,天然屏障。这里表即指外,里即指内,山指潼关西南的华山,河指黄河。《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晋楚交战,晋即以潼关为天险,以为“表里山河,必无害也”。这三句犹如中国传统的泼墨大写意巨轴,为人们展现了潼关雄峻壮伟的风姿,同时也隐示出作者登临潼关波涛起伏的情感。这就为下面作者叙述史实直抒胸怀造成了一种阔大的气势。

从“望西都”直到“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四句是点题的“怀古”之词。西都指长安、咸阳等古代的都城。秦建都咸阳,汉唐都建都长安,它们都在潼关以西。秦、汉、唐都是著名的王朝。秦始皇、汉高祖、唐太宗都是著名的帝王。他们都曾建立过不朽的功业。“西都”在历史上曾出现过繁荣昌盛的景象。站在潼关,张养浩远望西都,想起了历代帝王的丰功伟绩,又想到了眼前自己所负的使命,以及他一路所见饥民遍野的现实惨凄的景象,他怎么能不思绪万千呢。从秦汉到六朝,从隋唐到两宋,转瞬间已过去了一千多年,在这段时间里朝代更迭,风云变幻,那西都壮伟的宫殿楼阁都在战火中化做了灰土。可是当初秦汉用了多少钱财人力来修建那阿房宫、未央殿啊,想起这些怎不叫人伤感悲叹呢。怀古思今,作者不由升华出一种深沉而激愤的议论,认识到一种超越时代的真理,那就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就一语道破了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哪个朝代、哪个帝王是为百姓着想的?他们的征战杀伐,他们的武功文治还不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一个朝代兴起了,老百姓仍然是受苦受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动乱中老百姓受到的是更大的苦难。作为一个封建王朝的官吏,从历史变革和现实人民生活的状况考察中、思考中,能够把人民的悲惨运命的真实情况抒写出来,呼喊出来,这就是现实主义创作的胜利。

这首散曲是元散曲中思想成就很高的代表作,所以历来为人们所传颂。但是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往往是不可分割的。人们喜爱张养浩这首散曲的思想敏锐,眼光犀利,议论尖新,同时也喜爱这首散曲气势阔大、气象雄浑。作者从大处着手,纵贯古今,正是作者胸中装有万里江山、千古百姓的结果。这首散曲的凛凛正气正是作者为人廉正耿直的人品的反映。至于这首散曲结构谨严,层次分明,熔写景、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几乎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则表明作者不愧为大手笔,是元散曲家中的名家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