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采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木兰柴也是王维辋川别墅中的地名。这首诗同《鹿柴》一样,也是写山,但这一次不再是“空山”,而是点明了季节,称它为“秋山”。秋天的山在读者的意念上唤起的是什么,是一片浓烈的红色。这种感受或者来自读者的亲身经验,或者来自别的诗句,如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马戴的“远烧入秋山”,总之是一下子就给读者的视觉留下深刻的印象。
“秋山敛余照”,说明诗人写的还是黄昏景象。所谓“余照”,也就是余晖。这里关键的字眼是“敛”字。敛,有收拢、闭合之义,显示的不是一种固定的状态而是变动的过程,就是说原来是张开着、分散着的,现在慢慢地聚拢起来、集合起来、凝缩起来。这个字眼很精采地以慢镜头摄下了夕阳西下时远处天光变幻的奇景。我们仿佛能够看到西天那一大片殷红似血的霞光正一步步缩小着它的范围,一步步被凝重而高耸的山体所吞没。而诗人所要表现的,就是他在这将要吞没尚未吞没的过程中观察到的自然风光。
跟《鹿柴》一样,这首诗的开头也是一个大全景,所不同的是画面上充盈着红色。夕阳是红的,晚霞是红的,山是红的,山上的树也是红的。有的红得深沉,有的红得明快,有的红得肃穆,有的红得俏丽,各种不同层次、不同调子的红色,相辉相映,互补互衬,把山中的秋意渲染得浓郁极了。
突然,一只飞鸟横向闯进画面,它两翼鼓动着秋风,飞得很急。接着,又是一只,从同一个方向飞来,紧跟着前鸟的踪迹。这就是“飞鸟逐前侣”。“逐”者,追也。这是一个有着强烈动感的词。哦,原来是在外觅食遨游一天的鸟儿,到了黄昏,也要归巢了。“逐前侣”,既是实写所见,又富于人情味,带着温馨的色彩。这与《鹿柴》所流露的孤寂感,颇异其趣。
诗人的目光,不,诗人的全身心都被这鸟儿相伴归巢的情景所吸引,他凝神注视天空,天空在逐渐暗下来,归巢的鸟儿也越来越多。“彩翠”,是用鸟儿美丽的羽毛代指飞鸟,属于以部分代全体的修辞手法。“彩翠时分明”说的是身披晚霞的鸟儿一只又一只、时断时续地从诗人眼前掠过。诗人看得太专注了,以致他忘记了时间。不知过了多久,他才忽然发现:夕阳的余晖已经落尽。整座大山都已被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也就是“夕岚”之中。这时他再举目四望,已经寻找不到归鸟的踪迹,只见满山都是轻轻浮动着的雾气,刚才还那么分明的山体和树木的轮廓,现在都已变得模糊不清,而蓝灰色的雾气却在弥漫升腾,无处不在,很快充斥了整个山谷。这就是“夕岚无处所”的含义。
《木兰柴》写的就是这样一种入暮前的山景。画面有远有近,有泛览有特写,有静止的大山有飞动的群鸟。从色彩来看,则从一片殷红到时见彩翠,最后渐渐变为满幅的灰蓝。相应的,其情调也由热烈、活跃、兴奋而转向淡漠、冷静和凝重。这首诗最初写秋山夕照,其旋律不失壮丽宏伟,而一对对归鸟进入画面,则使其节奏由深沉变而为急速流利。这时我们会被眼前景和这跃动而劲健的节奏所陶醉,仿佛自己的心灵也同这些鸟儿一样自由地飞翔在明净的秋空之中。而当夕岚漫起,并在不知不觉中就要涨满整个画面时,荡漾在心头的便是那种对于刚刚逝去的美景的依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