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静夜思》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人羁泊异地的思乡之作。寂静的秋夜,月华如水,穿过窗口斜斜地铺洒到床前的地面,白皑皑仿佛象凝霜一样。此时难以入眠的诗人抬头望着明朗皎洁的秋月出神,慢慢地又低下头去,陷入了深深的思乡愁绪之中。

第二句诗中的“疑”字,一般理解为“怀疑”,即看到月光疑为凝霜。字面上仍可说得通,但从诗的整体意境来理解,却有些不妥。首先诗人此时并未入睡,也并未上床,(不然躺在床上就不可能有“举头”和“低头”的动作了)人在清醒时,是难以产生把月光当作霜的错觉的。

其次,诗人在清醒时,看见的又是屋内“床前”的月光,这种错觉尤为不可能产生。我们认为,“疑”在这里解释为“似”更为合理。《增韵》云:“疑,似也。”《汉书·司马相如传》:“过虞舜于九疑”,师古注云:“疑,似也。山有九峰,其形相似,故曰九疑”。诗中的“疑是”意为“似是”“好象是”,这是一种比喻,一种自觉的修辞方式,而不是心理上的错觉。李白《望庐山瀑布》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疑是”同样也是一种夸张性的比喻。

望月兴怀,是古典诗歌的传统题材。月亮普照大地,客子们由于与亲人“隔千里兮共明月”,所以睹月容易产生思乡怀人之感。《古诗》云:“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子夜四时歌·秋歌》云:“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我们不难看出,李白的《静夜思》在艺术的构思和表达上都受到汉代古诗和南朝乐府的启发,但他能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再创作,写得更为凝炼含蓄,也更为婉曲动人。

《静夜思》是用乐府诗体写的绝句,它不讲究平仄粘对,很象一首朴素的民歌。胡应麟称赞“太白诸绝句,信口天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确为的评。这首诗写得清新自然,浑然天成,没有奇特的想象,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用口头语把眼前景平易地叙述出来。然而,其内容是单纯的。其意蕴却是丰富的;其形式是朴素的,给人的美感却是体味不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