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读山海经》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山海经》是一部记述古代神话传说及海内外山川异物的书。《读山海经》是东晋人陶渊明的一组诗歌,共十三首。除第一首是写其阅读时的乐趣外,其余各篇皆分咏书中所载的奇异事物。“精卫衔微木”是第十首。

开头二句“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写的是《山海经·北山经》中记述的一段神话故事。传说炎帝的小女儿女娃,游东海时溺水而死,死后化为鸟,名精卫。精卫常衔西山木石以填东海。诗句中的“微木”即细木;“沧海”,指东海。以东海之大衬托细木之微,这样更加突出了精卫的雄心壮志。“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是《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记叙的“刑天争神”的故事。刑天是一种兽的名字,它与天帝争神,被天帝砍去头颅,但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挥舞盾牌、大斧继续与天帝战斗。这里的干,指盾牌;戚指大斧。“猛志固常在”,说刑天勇猛顽强的斗志及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同物”,同为异物,指精卫溺死、刑天断首之后成为异物。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化为异物之后,继续奋斗,一无反顾。“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徒设”,空设;“在昔心”,昔日的壮志;“良辰”,时机;“讵”,岂。这两句的意思是,空有昔日的雄心壮志,但实现壮志的时机已不再可得。

陶渊明的诗向来被认作田园诗、隐逸诗之宗。他的诗恬淡、自然、直朴、平易。但他不是在创作之始就隐退乡间、躬耕劳作的。他也曾“少年壮且厉,抚剑独行游”;“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他少年时曾有过豪放的生活,志向远大,是很希望能够建功立业的。然而出仕以后,在深切地感受到黑暗的社会现实之后,才痛苦选择了退隐归耕的道路。所以壮志未酬的遗憾常常困扰着他本已对世事十分淡漠的心,创作中便自然而然地出现了“金刚怒目”式的诗歌。我们再看这首诗,前四句,诗人虽是在叙述精卫、刑天的故事,但却流露着诗人对它们“猛志固常在”的赞美。后四句,诗人在慨叹精卫、刑天“良辰讵可待”时,也在慨叹自己的“徒设在昔心”:我过去虽有雄心壮志,现在年纪已老,又何曾能等到实现壮志的那一天呢?这也是这首诗的主题所在。

陶渊明的诗,少奇突的警句和华丽的词藻,多取白描的手法,平直地叙述,但洗炼,富于形象性。“精卫衔微木”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色。

钟嵘在《诗品》中说过:“每观其文,想其人德”。我们读着这首诗的时候,不正是可以想像出这位胸怀壮志、却不得施展抱负,退隐乡间的诗人的矛盾心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