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是一首题画诗,又名《惠崇春江晚景》,或题作《书衮仪所藏惠崇画》。

诗画互渗,渊源遥长,然而较早咂摸出诗传画形、画写诗意,并加以阐述弘大的恐怕应是诗画皆精的苏东坡了。《惠崇春江晓景》就是其诗画交辉的艺术珍品。

初春二月,江面早晨,一丛丛翠竹沐着柔风,流动着不尽的青色,两三枝鲜艳的桃花泛起甜甜的笑脸,从青青的竹子外探露出头:“竹外桃花三两枝。”开篇这一句是写画意,一片青色与几点桃红相映成趣,青得葱茏,红得热情,青让人心爽,红给人温暖、令人目醒。而一个“外”字又为平平的画布拉开了一个神奇迷人的空间,为青与红赋予了几分远与近的空灵。也许是天刚亮,天地还被涂抹得灰蒙蒙,却更象是距离较远、翠竹太密遮敝了桃红,但正如关不住的春色会流出一枝红杏,密密而青青的竹丛外也伸出了几枝桃花。这里景溶远近、色含浓淡、画写疏密,仅七字便写出了惠崇画中之意。

江水溶溶,春鸭嬉戏,一幅情趣盎然的鸭戏图,在早春的春江上缓缓展开。如里说盛开的桃花、繁茂的竹枝、荡漾的江水、轻凫的春鸭,这些都还是惠崇画中所写,那么春江的水暖、春鸭的感知,却是高明的画家也难以传达的。如果说前面诗人还佇立在惠崇的画前驻足流连,那么这时的作者则倏然于画前消失,他化为了一朵朵红红的桃花、一江溶溶的春水、更化为了春江上那几只嬉戏的春鸭。于是,诗人的感觉与鸭的感觉融为一体,达到了“其身与竹化,嗒然遗其身”的审美境界。

诗的前两句由岸到江、由画意入诗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后两句的心理结构与前两句一样,从岸边的蒌蒿、新出嫩芽的芦苇写到江中的河豚。满地的蒌蒿中露出了新嫩短尖的芦芽,这是画中之景。“正是河豚欲上时”却未必惠崇画中所有。前面的“水暖鸭先知”是入乎画之内;这里的“河豚欲上时”又出乎画之外。它向人们揭示出江水深处春的生机和魅力,尾尾河豚抵不住春的招引而缓缓沿江而上。梅尧臣《河豚》诗说:“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于此时,贵不数鱼蝦。”苏轼由画中之景写到水暖知、从鸭的感受想起梅尧臣的诗句。前后虽结构相同,但境界却逐渐加深,前两句实中藏虚,后两句虚中含实,虚实交融,诗画共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