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首页·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精讲·第二篇 散文、辞赋、骈文专卷 下册·元明清及近代散文·明代散文·李孝光·大龙湫记
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苦雨积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相倚立。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而其颠谽谺,犹蟹两螯,时一动摇,行者兀兀不可入。转缘南山趾,稍北,回视如树圭。又折而入东崦,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着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东岩趾,有诺讵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着人。走入庵避,余沫迸入屋犹如暴雨至。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人相持语,但见口张,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 “壮哉! 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是后,予一岁或一至,至,常以九月。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向所见。
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上,渐闻有水声。乃缘石矼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勃勃如苍烟,乍大乍小,鸣渐壮急。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石间无秋毫土气,产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凫毛。潭中有斑鱼廿余头,闻转石声,洋洋远去,闲暇回缓,如避世士然。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着石上,相持扼掔,欲争取之,因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牵连下,窥人而啼。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为瑞鹿寺。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
老先生谓南山公也。
****
本篇选自《五峰集》卷一之《雁山十记》。
雁山,即雁荡山。位于浙江乐清、平阳县境内,分南北两个山组:南雁荡山在平阳县西部,主峰九峰尖,海拔1237米;北雁荡山,在乐清县东北,主峰为百冈尖,海拔1057米。旧传山顶有荡,秋雁常来此归宿,故名,简称“雁山”。李作《雁山十记》,主要是北雁游记。此山主要由流纹岩等石质构成,多悬崖奇峰和幽洞,著名胜迹,有灵峰、灵岩、大龙湫和雁湖等,现为国家级旅游胜地。
本篇《大龙湫记》是《雁山十记》中的一篇。大龙湫,又名大瀑布,在雁山西谷,据《广雁荡山志》称:“泻下望若悬布,随风作态,远近斜正,变幻不一。”李孝光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写了对大龙湫飞瀑的两次观赏:即在初秋风雨大作之后的气势磅礴的壮美景色;又在冬季大旱后,湫水细缩的秀美之景。
****
全篇按内容分是三段,但最后一段,只一句话。
第一段(1节):苦雨后龙湫壮美之景;
第二段(2节):冬枯后龙湫秀美之景;
第三段(3节):点明“老先生”为何人。
第一段:苦雨后,龙湫壮美之景
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苦雨积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相倚立。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而其颠谽谺,犹蟹两螯,时一动摇,行者兀兀不可入。转缘南山趾,稍北,回视如树圭。又折而入东崦,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着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东岩趾,有诺讵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着人。走入庵避,余沫迸入屋犹如暴雨至。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人相持语,但见口张,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 “壮哉! 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是后,予一岁或一至,至,常以九月。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向所见。
一、诠词释句:
大德七年——大德,是元成宗铁穆耳的年号。大德七年,即公元1303年。
老先生——在文尾作者指明是“南山公也”,即泰不华,蒙古人,父为台州录事随父家居台州。他好学,能诗能文,举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出为台州路达鲁花赤。方国珍起兵时,被杀。
苦雨与心掉——苦雨,即久下成灾之雨。心掉,心内震颤,有如心胆掉落。
谽谺与兀兀——谽谺(hān yá酣牙),亦作“呀”,山谷空廓、深邃的样子。《汉书·司马相如传》:“通谷豁兮谽谺。”兀兀(wù务),此含有恐惧不安的意思。
树圭与东崦、震霆——树圭,树,此指树立;圭,同“珪”,玉之上尖下方者谓之“珪”。此指山峰之状貌。东崦(yān淹),即东山。震霆,震动山谷的响雷。霆,劈雷。
诺讵那庵——即罗汉庵。诺讵那,一译“诺讵罗”,为十八罗汉之一。一说,诺讵那是唐代四川春神县之高僧。他东来雁荡后,于大龙湫下抱膝观瀑坐化。后人尊之为雁荡开山祖师,为之建庵立塔。
人相持语——人们拉着手说话。
二、略述大意:
元成宗大德七年,即公元1303年的一个秋季,古历八月,我曾经跟随一位老先生来雁荡大龙湫游观,那时正日夜下着滂沱大雨。这一天,刮起了西北风,才雨止日出。这时大龙湫的湫水正充沛盛大。进入山谷,约五里左右,就可听到巨大瀑声震荡着山谷,使游人心惊胆颤。向西北望去,一块巨大立石,有如人的俯身之姿,又有如一条前厅的大柱子。再走过一百步,就见到两条腿相互倚立。再进去一百多步,又似一片竖立着的大屏风。抬眼从山顶望去,其谷开豁深邃,如两只蟹钳,时不时地动着,行人见此不免胆怯不安不敢进入。沿着山脚转过南山,略微向北,则仰视可见瀑水从高天洒落地面,但不是如一般瀑布那样挂着四面崖壁而下,而是在空中徘徊久久不想落下,忽然迸发出震撼山谷的响雷。在东崖脚边,还有一座诺讵罗寺庙,离此五六步远,谷风横刮,湫水乘势飞溅人身。待我们进庙避水,而在瀑水之馀沫迸溅之下,屋中仍然如下了暴雨。瀑水落下直捣深潭,只听得轰轰声有如万人擂鼓,喧闹非凡。行人从瀑下走过,都是手拉着手说话,只见口张,不闻其声,大家于是相视而笑。先生见此景大赞说:“真壮观呵,我走遍天下,还未见到如此之巨瀑哟!”从此以后,我每年去一次,每次去都定在九月。因为到冬季十月,那瀑布因枯水而收缩,不能见到向日那壮观美景了。
第二段:冬枯后,龙湫秀美之景
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上,渐闻有水声。乃缘石矼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勃勃如苍烟,乍大乍小,鸣渐壮急。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石间无秋毫土气,产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凫毛。潭中有斑鱼廿余头,闻转石声,洋洋远去,闲暇回缓,如避世士然。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着石上,相持扼掔,欲争取之,因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牵连下,窥人而啼。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为瑞鹿寺。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
一、诠词释句:
石矼与勃勃——石矼(gāng刚),即石桥。勃勃,此指水气升腾的样子。
洼石——洼,一作“窪”。即凹凸不平的岩石。
翠羽凫毛——翠鸟与野鸭的毛羽。
洋洋与扼掔——洋洋,舒缓自适的样子。扼掔(qiān牵),牵拉。掔,通“牵”。
回缓与避世士——回缓,徐步徘徊。避世士,即隐居之士。
偃木与宛宛——偃木,长势有如横卧的树木。宛宛,有二解,一说含有依依之意。又一说,偃覆貌。庾信《游山诗》:“宛宛藤倒垂,亭亭枯直坚。”此处宜用前说。
二、略述大意:
今年冬季,又遇上大旱,游人进入谷中,至庙庵的石桥上,才渐渐听见有水流的声音。于是,我们就沿着石桥下到溪坑,走出一堆堆乱石之后,才见到高高挂下的瀑布,那水气升腾好像茫茫苍烟,有时小,有时大,水的鸣响声也渐趋壮急。瀑水落在潭中的凹凸不平的石块上,石被水冲激发射出一种朱砂般的红色。石间没有一点泥土气息,树木从浅薄的瘠土中长出,反而呈现一种如翠鸟与野鸭羽毛般的油滑颜色。潭中有花斑鱼二十多条,闻到滚石声音,就神气舒缓地远游而去,很有点隐士们的气度,悠悠然地游走。这时,家僮即把一个大瓶放在石旁,想仰接瀑水,而水却忽然飘向人身,紧接着水势更大了一倍,不再能接入瓶中了。于是,他又脱下衣帽盖在石块上,互相拉牵,力求取得瀑水入瓶。那情景逗得大家拍腿大笑。再往西南边看,那石崖上,有一群黄猿,约数十只,闻到人声,即互相惊扰。后又挽着崖顶上的横卧着的树木牵挂而下,偷看着游人而啼叫。我们久观之后,走出瑞鹿院前,即今之瑞鹿寺。此时,太阳已经落入西山,一片苍苍茂林和树间堆积的树叶,再往前行进,人们就迷惘了,寻不到路了。这时,明月挂在高空上,有点像离开故知老友那样依依不舍。
第三段:点明“老先生”为何人
老先生谓南山公也。
一、诠词释句:
老先生——即南山公。何许人?在第一段的注释中已作了交代,他是蒙古人叫泰不华。官至礼部尚书,时为台州路的达鲁花赤,即该路之总辖官。“达鲁花赤”,蒙古语原为镇压者、制裁者和盖印者之意,后转为监临官、总辖官之义。
二、略述大意:
“老先生”是何人?就是人们所称的“南山公”哟。
****
李孝光这篇游记散文,比较客观地记述了雁荡大龙湫的景色。它完全以山水名胜为自己的审美对象,表现个人的审美情趣,具有超逸清高的风格。这同前边读过的若干以记游与感怀相结合的唐宋游记散文大不相同。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开始让山水回归本体进行着尝试。这也为后世的明清游记散文突破唐宋传统而进入一个发展新阶段——山水品格旅游化,开启了一扇方便之门。这是此篇游记散文的主要贡献。
以下我想顺便介绍一些历史上以诗词形式描写大龙湫的作品。这里,着重选录大龙湫不同季节,不同摹写的诗词作品,与读者共同赏鉴。
在“涧草经常绿;岩花别样红”的春润季节,对大龙湫的描摹——
先看清人阮元采用“禁体”所写的廿八句《大龙湫歌》,其中有句云:
一瓯春茗啜已尽,小花犹复摇玲珑;
飒然乘飚更挥霍,随意所向无西东;
不向寻常落处落,或立十步百步皆濛濛。
诗人用了大写意手法,将春瀑描写得淋漓尽致。
再看近人张大千的词《谒金门·题雁荡大龙湫》:
岩翠积,映水渟泓深碧。中有蛰龙藏不深,迅雷惊海立。花草化云狼藉,界破遥空一掷。槛外夕阳无气力,断云归尚湿。
这是画家在自己画幅上的题画词。它既用挥笔泼彩作图,也用大笔描景作词,写出画笔难以表达的运动感和拟人化,使有声诗同无声画相生互补。眼前呈现出一派生生不息的气象,心中一片超越物象的天趣。
在雨水充沛的夏季,也有不少歌咏大龙湫的诗词,其中有——
宋人晁端彦的五律,对夏日的大龙湫,用了工笔进行了精雕细绣:
万丈龙湫水,飞流翠碧开。
泻疑云汉落,涌若海潮来。
飘洒四时雪,喧阗万壑雷。
庐山吾未到,气象胜天台。
再看明人朱希晦的七律:
入眼千峰翠作堆,喜寻龙雁窟中来。
半崖有日飞晴雪,一壑无云吼怒雷。
驻锡已知尊者意,挥毫空想谪仙才。
忘归亭下忘归客,手弄潺缓坐碧苔。
二首诗将夏季旺水季节的龙湫大瀑,描状得何其恢宏壮美!何其动人魂魄!无怪乎,身历其境者无不成为“忘归客”。
在萧瑟之秋,龙湫名瀑又呈现另一番气象
清代大诗人、“性灵诗派”领袖袁枚的杂言古风《观大龙湫》,最具代表性。诗人从各个角度,摄取各种事物来喻写深秋干水期、平晴时节的大龙湫。全篇长达三十八句,难以全录,此摘其首、中二段,即可饱赏风光之美。诗云:
龙湫山高势绝天,一线瀑走兜罗棉;
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为烟;
况复百丈至千丈,水云烟雾难分焉。
初疑天孙工织素,雷梭抛掷银河边;
继疑玉龙耕田倦,九天咳唾唇流涎。
接着,中段写道:
更怪人立百步外,忽然满脸喷寒泉;
及至逼近龙湫侧,转复发燥神悠然;
真是山灵有意作游戏,教我亦复无处穷真诠!
在冬枯季节,名瀑不涸,但又有异于春夏之瀑
南宋“永嘉四灵”曾以“大龙湫”为题,各赋五律一首,就是状写“冬瀑之景”的。徐照诗云:
飞下数千尺,全然无定形。
电横天日射,龙出石云腥。
壮势春曾看,寒声不共听。
昔人云此水,洗目最能灵。
大量咏湫诗,不仅对大龙湫的不同季节进行了描绘,而且对它所处的异常气候下的异样景观,也作了种种毕肖的描摹。既有方介堪笔下的“朝瀑”,又有江湜吟赋的“午瀑”和何白的“夕瀑”;不仅有若干人写“晴瀑”,还有张叔梅、周清源和施闰章等人别出心裁地状写了“阴瀑”、“雾瀑”和“风瀑”。光怪陆离,百态纷呈,此举清人周清源一绝,可见一端:
匹练横空落,银河直倒垂;
雨丝飞不断,偏向客衣吹。
这是枯水期之风瀑。在旺水期之风瀑,又是怎样呢?且看:
白龙倒影垂青天,天河欲决成桑田。
惊涛一泻五千仞,曳为素练飞紫烟。
游丝小住势不下,奔雷喷射当我前。
举头拍水相叫啸,回风急雨争喧阗。
忽如玉女舞白纻,翠环长佩何翩跹。
此乃出自清初诗坛时称“南施北宋”的著名诗人施闰章长篇七古中。一看其诗之前十句,即知非大手笔,何能写得如此气象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