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词·李好古·江城子》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词鉴赏《两宋词·李好古·江城子》李好古

李好古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谩悲凉。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注释 ①洗岸:波涛拍击堤岸。骨如霜:形容岸边岩石被江水冲洗得发白,色似秋霜。②底事:何事。③谩:徒然。④伏中行:降服中行。伏,使屈服。中行:汉文帝时宦官中行说,降于匈奴,为汉患。⑤馘(guó):古代战争割取所杀敌人或俘虏的左耳,用以计数(报功)。这里有杀戮的意思。名王:古代少数民族声名显赫的王,这里指金朝统治者。⑥沙场:战场。⑦击楫中流:《晋书·祖逖传》载,祖逖统兵北伐时,渡江至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这里表示抗金的决心。⑧治安:指汉贾谊的《治安策》,内容是评议时政。双阙:古代宫殿、祠庙、陵墓前两边高台上的楼观,这里代指朝廷。⑨维扬:扬州的别称。《书·禹贡》:“淮海惟扬州。”“惟”,通“维”,后截取二字以为名。

幽居乐事图(之一) 【明】 陆治 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宋室南渡后,扬州成为宋金对垒前线,多次交火于此,致使这座繁华商都残破不堪,此词便是作者过扬州的感慨之作。上阕起笔写景,由景生情,抒发兴亡之叹;下阕追忆少年豪情壮志,意欲击楫中流,恢复中原,然而不过空留惆怅。

将写景与抒情、伤今与怀古结合起来,本是南宋词人过扬州作感慨之词常用的方法。然而,李好古的这首词并不着力渲染扬州残破的败景,而重在表现自己保家卫国的责任,立意高人一等。词中写景,只有寥寥数句,“沙”“草”“天”“路”这些原本常见又单调的景物,用“平”“浅”“长”“茫茫”加以修饰,勾画了一幅凄清又荒凉的图景,扬州战败后的残破景象,立即跃然眼前。“茫茫”是景语也是心语,词人空空惆怅的心情宛然可见。接下来的两句写“涛声”,看似激壮且和词人“茫茫”心绪不相干,实则暗示了词人度过的不眠之夜,听涛动情,正是词人寓情于景的真意所在。有了前面恰如其分的景语铺垫,词人后面的抒情就显得充沛而真切。可是,词人并不是在这里空发“千古兴亡”的感慨,而是回想起少年时自己的豪情壮志——想要降服奸逆、杀掉金兵首领,词人誓意抗金的决心至老不渝,仅仅是因为自己不能“馘名王。扫沙场”吗?这里,词人在阐发个人保家卫国的责任心时,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把扬州破败的原因归结于“欲上治安双阙远”,借用汉贾谊的《治安策》之意,隐喻正是朝廷统治者闭目塞听,不纳忠言,才导致接连的失败。此中的尖锐批判精神,把本词的立意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更加显出了词人脱世骇俗的思想。

寓情于景,情非同一般;古今结合,借古意在讽今,是本词的最大特色。词尾点明是过扬州所作,照应开篇五句写景,中间则集中包蕴了作者的感慨,结构上与众不同,自是词人的精当安置。(龚远会)

集评 清·丁丙:“《八声甘州》《江城子》等阕,雄声状态仿佛稼轩,所逊者生辣耳。”(《善本书室藏书志》卷四〇)

链接 宋为辽夏发哀。宋时,辽国、夏国国君、国母死,即遣使告哀于宋。使至,有司择日设幕殿于禁中,俟太常卿奏请,皇帝即素服向其国而哭,五举音而止。皇帝未释素服,告哀使朝见,礼毕,朝廷或赠赐茶药及传旨慰问。辍朝数日,京师及沿边州郡又禁乐数日。命近臣赴驿厅慰问使者,皆公服、黑带。另派遣专使赴其国祭奠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