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词·辛弃疾·满江红》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诗词鉴赏《两宋词·辛弃疾·满江红》辛弃疾

辛弃疾

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11)。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12)

湖山平远图 【明】 颜宗 广东省博物馆藏

注释 ①李正之:李大正,字正之,曾任江淮荆浙福建广南路提点坑冶铸钱公事,淳熙十一年(1184)入蜀,任利州路提点刑狱使。稼轩赋此词送行。②蜀道登天:唐李白《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③绣衣行客:汉武帝时设绣衣直指官,派往各地审理重大案件。这里指即将赴提点刑狱任的李正之。④“中年”句:《世说新语·言语篇》载谢安曾对王羲之说:“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⑤诸葛表:诸葛亮出师北伐曹魏,有《出师表》上蜀汉后主。⑥相如檄:据《史记·司马相如传》,汉武帝时唐蒙乱巴蜀,武帝命相如起草《喻巴蜀檄》,斥责唐蒙,安抚巴蜀民众。檄(xí),用于征召或声讨的文书。⑦君侯:汉代对列侯的尊称,后泛指达官贵人。⑧如椽笔:指大手笔。《晋书·王殉传》载王珣梦见有人给了他屋椽般巨大的笔,醒后认为这是有大手笔事的征兆,后来果然应验。椽(chuán),放在檩上用以架起屋顶的木条。⑨“荆楚”两句:辛弃疾曾在荆楚一带做官,所以熟悉那里的道路。⑩赤壁矶:在今湖北黄冈县西北,即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咏之“赤壁”。矶(jī):突出江边的小石山。(11)铜鞮(dī):在今湖北襄阳。陌:路。(12)“正梅花”二句:用陆凯寄梅事。《荆州记》载,陆凯与范晔相善,陆从江南寄一枝梅给范,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鉴赏 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冬,稼轩在上饶家居。此地是当时主要产铜区,先后任江淮荆浙福建广南路提点坑冶铸钱公事(负责采铜铸钱)的李正之常驻信州(今江西上饶),与稼轩有往来。这年冬天,李氏改任四川利州路提点刑狱,即将入蜀赴任,稼轩作此词送行。

开篇符合辛词的一贯风格,直接切入主题,明确交代写作目的和行人的目的地。其后,紧紧围绕送行下笔,闲笔不多,但显露依依惜别之情的只有两处。一是紧接破题之后的“还自叹”,一是结尾的“须相忆”。自叹的是中年早衰,多愁多病,不堪离别。这是饱经沧桑后身心俱疲的人发出的“更能消、几番风雨”的感叹。谢安对王羲之说:“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人世的烦扰,生涯的坎坷,对亲友的眷念,对重逢的不敢奢望形成中年的感伤,与少年的轻言离别形成鲜明对比。结尾暗用了刘宋范晔与陆凯的风雅故事。范陆相善,离别后,陆自江南寄梅赠诗给范,礼轻、情深、意重。词人将陆凯诗中淡淡的“聊赠一支春”化作“须相忆”的切切叮咛,感情色彩由淡雅变得浓重,与这种有力的抒情相配合的是“万里雪深”的苦寒情景。

除了上述深情款款的两处之外,全词是豪迈阔大的。“诸葛表”与“相如檄”这组工整的对仗尤见气魄。李正之即将入蜀,因而这首词很用心地在地理上作了一些文章,紧扣蜀地人事或入蜀路径,大气磅礴中巧寓心思。“东北”和“西南”是蜀地的东北、西南,诸葛亮和司马相如的故事都与蜀地密切相关。更须留意的是,两个典故都与军事相关。诸葛亮向蜀汉后主上《出师表》,以明北伐之志。司马相如作《喻巴蜀檄》,斥唐蒙而平抚蜀中骚乱。如此用典,用意明显,他们切合了稼轩伐金的心意,如今自己困于山林之中,就寄希望于往来的友人,勉励他们建立如前人般的英雄功业。这两个典故都是以文章平天下,或者说是以文章为平定天下的准备、宣言。紧接着,王珣梦获“如椽笔”的典故更是与笔墨事业息息相关。王珣梦见妙笔之后,果然担负起了重要的文职,帝崩后的哀册谥议都由他来起草。可见稼轩十分推重友人的文笔,希望他能借此建功立业。同时,他所看重的文笔又非吟风弄月的“虚文”,文才即便不能用来起草战书檄文直接引导征战,也须用来担负起与国事相关的重大责任,即所谓的“大手笔事”。词人自己就曾向朝廷进献《美芹十论》《论盗贼札子》等大手笔的经纶天下之作,征战沙场的机会一时之间不易得,转而以文章干预现实,或许不失为一条报国路径。

过片处的四个三字句组成活泼的对仗,明白晓畅,如与友人对谈。一面宽解行人的离愁,一面要为对方指示入蜀路径,充满了大丈夫的潇洒。辛弃疾曾先后担任江西、湖北、湖南安抚等职,数次往返于湖湘荆楚间,所以他很有把握地说:“荆楚路,吾能说。”接下来,词人列出了由信州入蜀所经的荆楚路上的代表性景色:庐山、赤壁、铜鞮,“千古浪”“三更月”,凸显奇绝景象,气度不凡。这三个景点是沿途景色的代表,是被词人列举的宾语,不仅是词人自己“说”的宾语,还是对方“写”的宾语,同时也是前人“写”的宾语。稼轩要求拥有生花妙笔的友人沿途作诗,将这些美好景色记录下来。既曰“新诗”,也就意味着它们早已出现在古人笔下:庐山有唐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赤壁有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铜鞮有唐人雍陶的“唯有白铜鞮上月,水楼闲处待君归”,一系列壮阔的景象阔人心胸、壮人行色,将儿女情长都抛诸脑后。

作者调动英雄故事、沿途景色为友人壮行,其中寄托着深切的勖勉之意。自己壮志难酬,只能终日与鸥鹭为伴,吟风咏月,诗酒自娱,满腔的报国热忱、功名抱负转而寄托在往来的友人们身上,他盼望着被任以要职的贤才能够到各地大展宏图,建功立业,复兴宋室。若真能如此,即便自己只是身处江湖之远的旁观者,也算了却平生夙愿了。当然,前途的艰险是可以想象的,起头一句“蜀道登天”,既是对入蜀交通状况的客观描写,又暗示了成就大业的艰难。开头是自己以杯酒送行人,结尾是叮咛友人抵蜀后不忘陆凯寄梅的情意,暗示对方肩负的期望和责任不可忘却。前呼后应,结构完整。(刘珺珺)

集评 清·陈廷焯:“稼轩《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云:‘东北看誊诸葛表……,如椽笔。’又云:‘赤壁矶头……须相忆。’龙吟虎啸之中,却又多少和缓。”(《白雨斋词话》卷六)

链接 宋代的羁縻州县。在西南少数民族聚集边地所设置的只包含少数民族部族的区域单位,谓之羁縻州县,也称“归明州”“溪峒州”,或作“羁縻州峒”。所谓羁縻,即在这些地区不用中原汉族地区的统治办法,而用较为宽松的方式进行遥控、安抚。宋承袭唐制,并进一步发展了这种在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把血族组织和区域关系融为一体的地方单位建制。首先,基本依其氏族部落所在的疆土情况,“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又小者为峒”。因无定制,这种划分很是紊乱,有不满千户或百户的氏族聚落便称“州”的,有的甚至徒具空名,所以宋代此类州、县、峒的数目较多。对羁縻州县一般任命原酋长为知州、刺史或知县、知峒,赐以印章,职位世袭,并允许其按原来的统治方式镇领一方。同时,朝廷也尊重其原有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土地经济制度和等级法律习惯等,使这些地区仍能保持其原有的社会结构。朝廷在赋税上一般也给予优待,还常常支犒给银、茶、盐诸物以示安抚。彼此关系主要以朝贡和封赐活动为联络纽带。对各族间互相仇杀、争斗,朝廷一般不介入;出为寇盗者,朝廷也常予宽贷。唯出现大规模的反叛或反抗斗争时,朝廷才派军队镇压。地方官吏和周围汉人如擅自失当处理藩汉关系,朝廷都予严惩,以竭力维持和平安定的现状。在羁縻州县外围地区或建置一些镇、寨监临之,以防不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