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词·仇远·庆清朝》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诗词鉴赏《两宋词·仇远·庆清朝》仇 远

仇 远

山束滩声,月移石影,寒江夜色空浮。丹青古壁,风幡横卧东流。小舣载云轻棹,湖痕渐落葑泥稠。津亭外,隔船吹笛,唤起眠鸥。

非但予愁渺渺,料那人,应自有、一襟愁。霜栖露泊,容易吹白人头。漠漠荻花胜雪,拟寻静岸略移舟。留闲耳,听莺小院,听雨西楼。

注释 ①丹青:丹、青分别指朱红色和黑色。此处侧重指黑色。②幡(fān):旗子。③舣:使船靠岸。《文选·左思<蜀都赋>》刘逵注“舣轻舟”:“应劭曰:‘舣,正也。’一曰,南方俗谓正船回济处为舣。”④葑(fēng):菰根,即茭白根,生长在池沼中。⑤津亭:古代建于渡口旁的亭子。⑥渺渺:辽远的样子。⑦获(dí):植物名。多年生,草本,形似芦苇,生于水边,秋天开花。

鉴赏 仇远的这首词,有出人意料的佳处。虽然沿用上阕写景、下阕言情的传统模式,但上下阕之间笔意转折,有水逝云卷之妙。

起笔从滩声、石影说起,景致荒寒,这是游子乘舟在外时所见的风景。山脉收束了滩声,月光移动了石上的影子,江水寒凉,“夜色空浮”。前三句从声影色三个方面写荒郊野外的河滩风景。接着,词人的视线往两岸眺望,是“丹青古壁”,视线移至河面,是“风幡横卧东流”。夜色里靠岸的小舟,渐渐退去的湖水,湖边泥泞中的葑根,无不透露出寂静荒凉。不远处传来的一声笛音,“唤起眠鸥”,也唤起词人内心的思绪。

下阕以“非但”二字忽然进入抒情,而且出现了两个人物。“予”与“那人”。上阕中用了许多笔墨来描述的景致,原来只是为了铺垫,词的核心在接下来的这一句,“料那人”。读到这里,我们始知这首词不是山水记游词,也不是羁旅思乡词,而是一首旅中怀人词。

韦庄在《浣溪沙》中写:“想君思我锦衾寒”,一句之中叠用两个动词,代对方想到自己,很曲折巧妙;而本词是以同一个“愁”字绾合了对方与自己,写出两地相思。自己的愁是“渺渺”,对方的愁是“一襟”,巧妙而不重复。“霜栖露泊”回到自身。这四字既与上阕中所写的风景相合,又极自然地引出下一句:“容易吹白人头。”这一声叹息叙说着旅途的辛酸无奈,是久别后的惆怅难言。风吹荻花,纷纷扬扬,胜过雪花,这风景的凄凉再次为孤独的旅行者增添了愁思。风露吹白了荻花,所以联想到风露会吹白人头,上阕的颜色是“丹青”,下阕的颜色转为“雪白”,都是秋天夜里沉静寂寥的颜色。“拟寻”一句,暗合了上阕中的“隔船吹笛”。大概是笛声太过凄凉,让人无法承受,所以想要寻一处更安静的岸边。这细节道出词人敏感的内心,而接下来的叙说更出人意料:“留闲耳,听莺小院,听雨西楼。”

这一份任性和天真中,包含着浪漫的风神。从前许由因为听了尧要让天下给他的话,生气地跑到河边去洗耳朵。此刻词人为了要好好珍惜与佳人相处的时光,决定让耳朵闲下来,只等着将来重逢时,“听莺小院,听雨西楼”。许由和仇远,虽然所求截然不同,但不都是坚决守护内心的圣地,不让一丝一毫的灰尘来侵染它么?

这首小词以荒寒的“山束滩声,月移石影”起笔,结束于“听莺小院,听雨西楼”的温馨。虽然这温馨只是畅想,却道出了词人心中的痴情。也正因为上下阕之间的曲折多姿,使这首词呈现出无尽余味。(黄阿莎)

山水图 【明】 赵左

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