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晏殊·木兰花》晏 殊
晏 殊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①。重头歌韵响铮琮②,入破舞腰红乱旋③。玉钩阑下香阶畔④。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⑤。
注释 ①玉真:仙人,借指美丽的女子。②重头:词中前后阕句式音韵完全相同者,名重头。铮琮;琴声。③入破:唐宋大曲专用语。大曲末段称作“破”,“入破”即“破”段的第一遍。此后节奏由缓转疾,舞蹈也随之加快,故云“红乱旋”。宋刘攽:“重头、入破,皆弦管家语也。”(《中山诗话》)④玉钩:帘钩的美称。⑤点检:查点。
鉴赏 全篇以怀念一个歌舞伎起笔,进而扩展到对所有往日“共我赏花人”的忆念,表达了及时行乐的思想。
人生知音难寻,偶然相遇,尚有相见恨晚之叹,那种适才相遇又别离的痛苦,更是给人以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之感。词人旧地重游,发觉风景依然,于是回忆起当初第一次与女子相逢的情景。那时词人与那位女子应当还不相熟,酒筵上觥筹交错,词人远远地望见她在美妙的乐曲中纵情起舞。女子色艺俱佳,顾盼神飞,词人不禁怦然心动,暗生倾慕之情。与那种“暗想当初,有多少、幽欢佳会,岂知聚散难期,翻成雨恨云愁”(柳永《曲玉管》(陇首云飞))及“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晏幾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的相思之情是不同的。虽然可能只是一面之缘,两人应当还是相互钦慕的吧。女子的风流态度,娇媚舞姿使词人迷恋,词人的雍容气度、高贵气质自然也吸引了女子的目光。他们“心有灵犀一点通”,情意暗生,可惜最终还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唐李商隐《无题》),落得个“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词的上阕在场面上描写得十分华丽,也反衬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深深思念之情。
拈花仕女图 【清】 改琦
过片二句写词人与女子离别后的孤单寂寞,他只好花前饮酒,解闷消愁。“玉钩阑下香阶畔”,点明了当时的歌舞宴乐之地,是对上阕追忆的补充。接下来继续写当时筵情,“醉后不知斜日晚”,补记了当时歌舞的时间是在白昼。由于作者得识美人,陶醉于当时的歌舞情景,心情舒畅,就忍不住多饮了几杯酒,竟然还没有觉察到日暮到来。“斜日晚”也象征了人生迟暮,为后两句抒发人生感慨作了铺垫。最后两句回到了现实,抒发人生感慨。当时与词人一同赏花香阶畔的众多女性,到若干年后都走上自己的生活轨道,词人也不例外。像晏殊那样文采风流的文化型官僚,根据当时的社会风气,他是有机会经常接触到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歌者的,词中的“玉真”之所以能给词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说明她不是那些惯熟为官僚表演的普通歌伎。由对不同寻常的“玉真”的忆念,词人进而联想到了许多寻常的歌伎,当时对她们没有充分关注,如今才发现她们多半已经不在身旁,再也不能相见了,徒增悲慨之情。“点检如今无一半”的现实蕴涵了词人对往事的怅惘之叹,对故人的留恋之情。时过境迁,当时赏花行乐的人已大半作古,前后对比,显出人生如梦、好景不长的悲感。晏殊的怀人恋旧词多写得圆融而平静,常含有一种旷达超脱之思,而此词却一反他的主导风格,以伤感之语取胜,有一种悲怆之美。因此,清人张宗櫹称其“往事关心,人生如梦,每读一过,不禁怅然”(《词林纪事》卷三)。(李飞跃)
集评 俞陛云:“极美满之风光,事后回思,都成陈迹。元献生当盛世,雍容台阁,而重醉花前,尚有旧人零落之感。若生逢叔季,衣冠第宅转眼都非,宁止何戡感旧耶?”(《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链接 宋代大曲逐渐衰落。唐代是大曲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而到了宋代,大曲已逐渐进入衰落时期。据马端临《文献通考》等书籍的记载,北宋初年,教坊所奏的大曲总共有40曲,其中大部分为唐代的旧曲,如:《凉州》《伊州》《水调》《剑器》等,只有《平音普天乐》《宇宙荷皇恩》《垂衣定》等是宋代的新曲。就大曲的完整结构和形式来看,宋代依然承袭唐代“散序—歌(排遍)—破”的结构,但宋人并不完全采用唐代庞大的结构,而多采用部分,这样的手法称为“摘遍”。宋代大曲的歌词为长短句。
唐代的大曲。大曲是唐代乐舞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汉代相和大曲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西域乐舞的许多元素。它由音乐、舞蹈、诗歌三种艺术形式结合而成,有乐器的演奏,有舞蹈的表演,其中也不乏诗歌的演唱。著名音乐史专家杨荫浏先生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对唐代大曲的完整表演体系作过详细的研究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