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词·王以宁·水调歌头》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诗词鉴赏《两宋词·王以宁·水调歌头》王以宁

王以宁

呈汉阳使君

大别我知友,突兀起西州。十年重见,依旧秀色照清眸。常记鲒碕狂客,邀我登楼雪霁,杖策拥羊裘。山吐月千仞,残夜水明楼

黄粱梦,未觉枕,几经秋。与君邂逅,相逐飞步碧山头。举酒一觞今古,叹息英雄骨冷,清泪不能收。鹦鹉更谁赋,遗恨满芳洲。

注释 ①使君:对州郡长官的敬称。②大别:大别山,在汉阳县东北。西州:古郡名,今属新疆吐鲁番县及善鄯县之地,此指汉阳地区。③鲒碕(jiéqí):又称鲒埼,山名,在今浙江奉化县东南。④楼:此指鲒碕亭,《汉书·地理志·会稽郡》:“鄞,有镇亭,有鲒碕亭。”注:“鲒音结,蚌也,长一寸,广二分,有一小蟹在其腹中。埼,曲岸也,其中多鲒,故以名亭。”雪霁(jì):雪后转晴。⑤千仞(rèn):高山。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⑥“残夜”句:出自杜甫《月》诗:“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⑦黄粱梦:出自唐沈既济《枕中记》,比喻想要实现的美梦终成空。也作黄粱梦、一枕黄粱。⑧觞:酒杯。

鉴赏 本篇乃是为致友人而作,作者王以宁曾与友人“汉阳使君”志同道合,共同度过了很多令人怀念的岁月。二人阔别十年再次重逢,面对大别青山,词人感慨万千,挥笔赋就此篇。全词充满豪迈飞扬之气,而又不失委婉曲折之趣。

开篇作者对话大别山:“大别我知友。”“知友”即挚友、知心朋友。这里作者赋予青山以人的情感意识,透露出一种亲切之感。词人将山看作知己属很自然的事情,山水本来就是人的知己,人可以置身其中抒情写意。“突兀起西州”,笔力矫健,气势雄浑,大别山的挺拔峻峭跃然纸上,洋溢着蓬勃的生气。已是阔别十年,青山“依旧秀色照清眸”,俊丽如故、风致如故。遥想当年,词人曾与使君携手同游,“常记”二字表明了作者对那段岁月的珍视与怀念。“鲒碕狂客”是汉阳使君的自画像,“狂客”二字,由唐贺知章自号的“四明狂客”而来。“四明”在宋时称明州,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鲒碕山在其境内,以“鲒碕狂客”形容,显然是以贺知章作喻,表现使君的豪放俊逸。想当初,他曾“邀我登楼雪霁”,呼吸雪后的清新,体味天地的明美,自是不俗;“杖策拥羊裘”,更表现了友人的洒脱与率真,寥寥几笔,将朋友的性格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这里,大别山的纵横辽阔、苍莽雄浑与友人的粗犷豪迈完美融合,大别山确实是二人抒情写意的绝好场所。他们在这里纵情观赏,直至“山吐月千仞,残夜水明楼”,“吐”字写出了高山的吞吐气象,“残”字暗示了时间的流动。鲒碕亭中,月光照耀湖水,水光反射楼台,缥缈氤氲,好一派夜月山色。

雪夜访普图 【明】 刘俊 故宫博物院藏

下片写友人的重逢,作者情感激越,笔调昂扬。“黄粱梦,未觉枕,几经秋”短短九字,便将十年的经历精辟涵括,我们似乎看到他们宦海沉浮的坎坷人生。十年,他们饱受了太多的波折、太多的不平,俨然黄粱一梦,又似秋风无情,涤荡着浓郁的愁怨,这与上阕的“鲒碕狂客”“雪霁登楼”“杖策拥羊裘”及山光月色的美妙风情如何匹敌,没有了清新明快,没有了情画意,只有伤感迷离。王以宁是一位爱国词人,靖康初年,曾从鼎州借援兵解太原之围,建炎中以宣抚司参谋兼襄邓制置使,升直显谟阁,屡有功绩,却一贬再贬,这让他的心如何平静呢?此次故地重游,心愈发孤寂,幸好“与君邂逅”,获得一丝心灵的慰藉。他们又一次慷慨激昂,“相逐飞步碧山头”,享受“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的凌云之志,豪兴不减当年。“碧山头”指大别山巅。巍峨的青山,再一次张开臂膀,迎接两位旧友的登临,他们在“碧山头”举杯痛饮,畅谈古今,感叹壮志难酬,感叹“英雄骨冷,清泪不能收”。叹己、叹友,伤时、伤世,空有一腔热血在心头,遗恨鹦鹉洲。鹦鹉洲也在汉阳,“鹦鹉赋”用三国祢衡的典故,祢衡才华横溢,却不能见容于当世,其《鹦鹉赋》是抒发事难遂愿、怀才不遇的名篇,被人传诵千古,此处恰好暗合词人当时的心境。但词人心中却很清楚,纵有愤懑满腹,也只是平添烦恼而已,自己终究不能改变什么。

全词用语精当,音调飞扬,顿挫有力,风格豪放与婉转并济。作者以纯熟的笔力将生活的遭遇淋漓展现,既是题赠友人,亦是抚慰自己。(张雅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