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苏轼·西江月》苏 轼
苏 轼
梅 花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①。素面翻嫌粉涴②,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③。
注释 ①绿毛幺凤:鸟名,详见本词链接。②涴(wò):污染,弄脏。③梨花同梦:傅幹注:“公自跋云:‘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南海有珍禽,名倒挂子,绿毛,如鹦鹉而小。惠州多梅花,故作此词。’诗话云:‘王昌龄梅诗曰:“落落寞寞路不分,梦中唤作梨花云。”’方知公引用此诗。”
鉴赏 这首词被明人杨慎评价为古今梅词第一,其实却是一首为亡妾朝云写的悼亡词。苏轼的悼亡词,最有名的当然是为原配妻子王弗所作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感情之深厚沉痛让人不忍卒读。而这首为朝云所作的《西江月》,悲伤之情就没有那么强烈。这或许跟朝云侍妾的地位有关,更可能跟苏轼的年龄、经历有关,毕竟此时以花甲之年而远谪南荒的他,对人生、世事都看得比较通透了,心中的哀伤变得沉郁,而不是当初的汹涌澎湃。
朝云,字子霞,姓王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年时即归苏轼为侍儿,曾生一子,未周岁而夭折。元丰八年(1085)苏轼继室王闰之去世,此后苏轼没有再娶。随着苏轼的被贬,身边的侍妾也纷纷离去,唯有朝云一生都追随着他。对于晚年的苏轼来说,朝云虽名为侍妾,实同于正室,她既是苏轼生活的照顾者,又是苏轼孤寂生活中的伴侣。他们之间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绍圣三年(1096)七月,朝云染病去世,苏轼为之作了《朝云墓志铭》《悼朝云》诗和这首《西江月》。
梅花图(之一) 【清】 张照 南京博物院藏
整首词表面都是在写梅花,实际上都是在写朝云。上阕先写惠州梅花的神致。“玉骨”句写梅花的顽强生命力。古时惠州地区瘴气很重,人和植物都容易因此而染病,但是梅花却以其“玉骨”的特质,不怕这些瘴雾的侵袭。实际上,这是在赞美朝云坚贞的品格。“冰姿”句写其容颜姿态之清丽脱俗,以外貌印证内心的品质。梅花的玉骨仙姿,惹起了海仙的爱恋,于是派遣“绿毛幺凤”作为使者,时时来探寻她。苏轼说绿毛幺凤“自东海来,非尘埃中物也”,作为海仙的使者,它的“仙风”也同样印证了梅花的“仙风”。下阕开始仍是描述梅花的形貌,而焦点则集中在面容上。“素面”这两句深得时人叹赏,晁以道曾戏说能写出这样的妙句,苏轼活该被贬到海南——这当然是一种戏谑的赞叹。作者这里所要凸显的,是梅花那种不待修饰、天真自然的美。这里有个问题,如果“洗妆”是指梅花落去,那又怎么会“不褪唇红”呢?宋庄绰《鸡肋编》解释道:“而梅,花叶四周皆红,故有‘洗妆’之句。”正因为这种梅花花叶皆红,所以虽然花朵落尽,但梅树仍然艳丽异常。苏轼正是抓住了惠州梅花的这一特点,巧妙地将之表现出来。末句由实转虚,抒发哀伤之情,然而这种哀情又深深隐藏在字面之下,只“晓云”二字泄漏了他的内心。王昌龄诗中说他在梦中把梅花叫做梨花云,苏轼却说,朝云死后他的“高情”已空,连这样的梅花梦都已经不做了,这是更深沉的哀伤。
一首好的咏物词应该空灵蕴藉,以近喻远,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不能只拘于形似。本词在咏梅花方面,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更可贵的是,它在咏物之中又自然融入了对人的感情,以物喻人而了无痕迹(认为是悼念朝云之作,是后人的“考证”)。这样的作品实在不可多得,苏轼同样为朝云而作的《悼朝云》诗,就远不如这首词那么生动感人。(姚苏杰)
集评 宋·王直方:“以道云:‘初见东坡词云“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退唇红”,便知此老须过海。余问何邪?以道曰:‘只为古今人不曾道到此,须罚教远去。’”(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三九引《王直方诗话》)
明·杨慎:“古今梅词,以坡仙‘绿毛幺凤’为第一。”(《词品》卷二)
链接 绿毛幺凤。《苏轼诗集》卷三八《再用前韵》:“蓬莱宫中花鸟使,绿衣倒挂扶桑暾。”苏轼自注:“岭南珍禽有倒挂子,绿毛红喙,如鹦鹉而小。自东海来,非尘埃中物也。”清人所辑《事物异名录·禽鸟·桐花鸟》引明镏绩《霏雪录》云:“桐花鸟即东坡词所谓‘倒挂绿毛幺凤’也。一名收香倒挂,又名探花使。”可知此鸟别名众多,而以“桐花鸟”为常用名称,因其暮春时常栖集于桐花之上而得名。唐李德裕《画桐花凤扇赋序》:“成都夹岷江矶岸,多植紫桐,每至暮春,有灵禽五色,小於玄鸟,来集桐花,以饮朝露。及华落则烟飞雨散,不知所往。”亦可省称作“桐凤”。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白于玉”一则云:“俄有桐凤翔集,童捉谓生曰:‘黑径难行,可乘此代步。’”正因桐凤小巧却能“乘此代步”,显示了“童”的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