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词·曹豳·西河》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诗词鉴赏《两宋词·曹豳·西河》曹 豳

曹 豳

和王潜斋韵

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漫漫白骨蔽川原,恨何日已。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

谩哀痛,无及矣。无情莫问江水。西风落日惨新亭,几人堕泪。战和何者是良筹,扶危但看天意。只今寂寞薮泽里。岂无人、高卧闾里。试问安危谁寄。定相将、有诏催公起。须信前书言犹未。

注释 ①词题:王潜斋即王埜(?-260),字子文,号潜斋,金华(今属浙江)人。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所作《西河》词全文为:“天下事。问天怎忍如此。陵图谁把献君王,结愁未已。少豪气概总成尘,空馀白骨黄苇。千古恨,吾老矣。东游曾吊淮水。绣春台上一回登,一回揾泪。醉归抚剑倚西风,江涛犹壮人意。只今袖手野色里。望长准、犹二千里。纵有英心谁寄。近新来、又报胡尘起。绝域张骞归来未。”②“漫漫”句:化用三国魏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③新亭:典出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鉴赏 曹豳与王埜同是浙江人,又在宁宗朝先后中进士第,不仅政治立场相同,而且志趣相投,可称是志同道合的战友。王埜晚年因与宰相政见不合而被放归赋闲,其间写下著名的《西河》(天下事)一词,在当时非常著名。词中王埜表达了作为一个爱国志士对国运衰微的忧愤,以及报国无门的悲慨,全词如疾风骤雨,打动了无数爱国志士的心。曹豳作为他的好友与战友,一方面敬佩他的气骨,要表示自己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要对他进行安慰以舒缓他的悲伤,因此写下了这一首和韵词。

王埜原词的开篇是问天,他写道:“天下事。问天怎忍如此。”充满了对天的责问,但问天显然是问人,只是不从正面表述而已。曹豳则更加直接,仿佛是点破了王埜的寓意,“何人弄得如此”的“何人”一语,非常尖锐。南宋末年,随着蒙古军队的逐渐南侵,国家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但是当权者却仍苟且偷安,沉溺声色而不思振作,他们打击抗战派,压迫正直能士,使得国事大坏。“漫漫白骨蔽川原”句便是化用曹操的诗来叙述人民遭受侵略者屠戮的惨痛现实。“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二句描写遭受侵略后的祖国河山一片萧条的景象,语带深深的讽刺。

王埜原词第二段感叹自己的报国无门和衰老,他东游淮水、登临绣春台凭吊,却只能空揾英雄泪,“醉归抚剑倚西风”。曹词的第二段于是对朋友进行了劝慰,“谩哀痛”等句用语很直白,但情深意切。王埜凭吊淮水,曹豳道“莫问江水”,因为江水无情;王埜“一回揾泪”,曹豳道不必流泪,因此过江诸人也曾落泪,但于事无补。新亭一典用得很妙,其言外之意正是以王导“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与好友共勉。“战和何者是良筹,扶危但看天意”二句又转为对当权者的讽刺,实际上是引出下文对“高卧闾里”的王埜的赞美和劝慰。

国事危急而当权者无一策退敌,真正有良策的志士却“高卧闾里”。隐居不仕的王埜正是这样一位可以负起国家安危之责的大材。王垫词的第三段以“绝域张骞归来未”作结,呼唤张骞似的英才来扶危救亡,而曹豳则认为好友王埜正是这样的英才。于是他说“定相将、有诏催公起。须信前书言犹未”,他相信总有一天朝廷会起用王埜,让他像张骞那样担负起重任,来重整河山。

全词写得慷慨,也写得沉郁,很符合当时的形势和作者和韵的目的。词人用平实的词句来表达真挚的感情,虽然浅显但气格却高峻。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说:“南渡以后,国势日非……特不宜说破,只可用比兴体。即比兴中,亦须含蓄不露,斯为沉郁,斯为忠厚。若王子文之西河,曹西士之和作……慷慨发越,终病浅显。”在卷六中他又说:“二帝蒙尘,偷安南渡,苟有人心者,未有不拔剑斫地也。南渡后词,如……曹西士西河云……此类皆慷慨激烈,发欲上指。词境虽不高,然足以使懦夫有立志。”浅近而慷慨激烈,正是本词与王埜原词最大的特色,也是它们的成功之处。(姚苏杰)

集评 明·卓人月:“‘何人’一言,首祸之魄已褫……(结句)和词宜颂。”(《古今词统》卷一四)

清·陈廷焯:“淋漓悲壮,字字从血性流出,与文章并垂不朽。”(《词则·放歌集》卷二)

高逸图 【明】董其昌 故宫博物院藏

链接 宋时常以和誓接受起事失败的西南少数民族。宋代西南某些少数民族起事失败,因向朝廷官军求和盟誓,谓之和誓。其仪式为:先由该少数民族酋首贡输一些物货,谓之抵兵;接着再贡献一定的礼品,以表示求和。官府登记其当时所掠夺的人口、牲畜、财物,使之归还,如已不在者,须增价赔偿。然后,输送誓牛、羊、豕、棘、耒、耜各一件,置于誓场预设的剑门下。仪式时,酋首皆集,每人在剑门下走过,刺牛、羊、豕而血歃之。最后,掘地为坎,执反缚的羌婢于坎中,加耒、耜及棘于其头上,每人投一石击婢,再埋以土,同时巫师诅云:“有违誓者,当如此婢。”仪式严肃而野蛮。不过,少数民族背誓再叛之事依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