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喜迁莺晋师胜淝上》翻译|原文|思想感情|赏析

宋词鉴赏·《喜迁莺 晋师胜淝上》·李纲

李纲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烝民,周雅何曾专美。

公元383年,东晋以八万军队在淝水大败来犯的秦王苻坚率领的百万步骑,稳固了东晋王朝在长江以南的统治,奠定了南北对峙的局面。700余年后的南宋,中原又失,汉族政权再次偏安江左,金人又欲挥戈南下,历史出现了相似的情形。所不同的是,南宋统治者奉行投降政策,一味屈膝。一贯主张抗战的李纲,抚今追昔,怀着对古人的艳羡,写下了这首咏史词。

上片概括地介绍战争爆发之前双方的态势,又可分为四个层次。首三句为第一层,极写长江之险,足为南北之自然分界。接下三句为第二层,以“天时、地利、人和”的古训为依据,对战争的前景进行总体评述。“天险难逾,人谋克壮”是明写我方而暗写敌方。史载,苻坚与群臣商议伐晋之事,不少有识之士认为晋“处长江天险”、“君臣辑睦”、“民为之用”,因而反对此举。而苻坚却狂妄地说: “天道幽远,未易可知。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又何险之足恃乎!” (《纲鉴易知录》)所以,“天险难逾,人谋克壮”,既是从正面下笔,指出我有地利、人和决以取胜,也是旧事重提,揭示苻坚利令智昏、必然致败。“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两句为第三层,写苻坚一意孤行,挑起了战争。“百万”、“倏忽”、“长驱”本是形容强大和神速的字眼,但这里却成了空虚和盲目的同义语,颇具讽刺意味。最后三句为第四层,写晋军的从容应战。单提谢安一人,正是为了突出“人谋”。《纲鉴易知录》载: “时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 ‘已别有旨。’既而寂然。……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方与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 ‘小儿辈遂已破贼。’”作者用了“处画”、“颐指”两个词,就把谢安那种临危不乱、雍雅从容的风度描绘得惟妙惟肖。

下片转入对战争本身的具体描绘,也可分四个层次。首四句为第一层,写战争开始时双方军力,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八千”对“百万”,是士兵数量的对比; “戈甲”对“蛇豕”,是士兵质量的对比,两个对比,写出了晋军的胆魄与军威。接下三句为第二层,写“鞭弭周旋”,马鞭一指,战斗已经结束。“弭”,停止,“周旋”,交战。“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旗帜一挥,顿使敌军崩溃。“坐”,顿时。“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两句为第三层,隐括“风声鹤唳”的典故,写我军的神威惊破了敌胆。《纲鉴易知录》: “秦兵大败……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最后三句为第四层,评价战争的意义,赞颂谢安的功绩。“周雅何曾专美”,借《经·大雅·常武》称颂南仲皇父辅助周宣王平息淮夷之乱,保卫南方之国,带来周室中兴的事迹,比美谢安的历史功绩。

本词围绕天险、人谋,铺叙淝水之战的前前后后,表达了强敌不足惧的思想,流露出对历史名臣的追慕之情,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对现实问题的看法和献身中兴的愿望。词风沉着平稳,章法严谨有序,下语精炼传神,堪称李纲的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