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齐天乐·姜夔》黄钟宫
黄钟宫
丙辰岁,与张功父会饮张达可之堂。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父约予同赋,以授歌者。功父先成,辞甚美。予徘徊茉莉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斗。好事者或以三二十万钱致一枚,镂象齿为楼观以贮之。
庾郎①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②,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③,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④。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⑤,一声声更苦。
①庾郎,南北朝时北周文人庾信写哀愁出名。 ②铜铺,铜的饰件,装在门上挂门环用。 ③思妇,思念离人的女子。 ④豳诗,《诗经·豳风·七月》讲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⑤写入琴丝,姜夔自注:“宜政间,有士大夫制《蟋蟀吟》。”
这首词以蟋蟀的叫声为线索,巧妙地把各种人物组织到这有限的篇幅中来,层次鲜明地展示出了较为广阔的生活画面。
词人先从听蟋蟀的人写起,接着写蟋蟀的鸣声,凄切细碎而似“私语”,生动贴切,并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小小的蟋蟀寄寓了词人深沉的身世之感、家国之痛。“露湿”三句是写大门外、井栏边到处可以听见,目的是借以触发更广泛的人事。“哀音似诉”,承上“私语”而来,这如泣似诉的声声哀鸣,使一位本来就转侧无眠的思妇更加无法入梦了,只有起床以织布来消解烦忧,于是蟋蟀声又和机杼声融成一片。“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思妇怀念远征人的心情。秋色已深,什么时候才能将亲手织就的冬衣送到远方征人的手里呢?这里又曲折地揭示出北宋王朝的灭亡与南宋王朝苟且偷安,醉心于暂时安乐的可悲现实,这几句言虽简但意幽远。
下片由凄景而到捣衣女,“为谁”二字,把有情境界引向空灵深远之处。以下“候馆”三句,继续写蟋蟀鸣声的转移,将空间和人事推得更远更广。这些人包括谪臣、迁客、士人、游子、不幸的帝王、后妃、宫娥、彩女。这些漂泊者、失意者,不论尊卑长幼,都要悲秋吊月,闻虫鸣而伤心无限。以上这些仿佛让人听到了一组凄婉哀愁的交响乐。“豳诗漫与”句,是说自己受到蟋蟀声的感染而率意为诗了。可是,下面突然插入“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两句,写小儿女呼灯捕捉蟋蟀的乐趣,似与整首乐章的主旋律不相协调,其实不然,其妙处就在于以乐写苦,反倒使原本就无限幽怨凄楚的琴音,变得“一声声更苦”了。以乐笔写愁然,正是白石词的匠心妙用。
总之这首词,作者借小小的蟋蟀抒写了家国之痛、身世飘零之感,篇幅虽小,却意蕴深远。
●齐天乐,又名《台城路》《如此江山》等。双调一百零二字,仄韵。
●姜夔的诗词格调高雅清绝,感情真挚,韵味幽洁。后人称之为格律派的词宗,深受当时的名公巨儒如萧德藻、杨万里、范成大等人赏识。姜夔在三十一岁时与南宋诗人萧德藻相识,时萧任湖北参议,深爱白石之才,曾说:“四十年作诗,始得此友”,并将姜夔推荐给杨万里,杨是南宋大诗人,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一生作诗二万多首。杨万里高度评价姜夔的诗,曾说:“白石之诗,有裁云缝月之妙思,敲金戛玉之奇声。”后杨又将姜夔推荐给范成大。范成大也是南宋著名诗人,曾任朝廷参知政事,1170年出使金国,不辱使命,表现出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范称赞姜夔:“翰墨人品,皆似晋宋之雅士。”萧、杨、范等均是文坛前辈,通过诗词吟咏,与姜夔结为忘年交。
咏物词主要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把个人的情感和志向寄寓在所咏的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化抽象为具体,使词人的主观情志与所咏的客观物象浑然一体,密不可分。满庭芳
促织儿
张镃
月洗高梧,露漙幽草,宝钗楼外秋深。土花沿翠,萤火坠墙阴。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沉。争求侣,殷勤劝织,促破晓机心。
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任满身花影,犹自追寻。携向华堂戏斗,亭台小、笼巧汝金。今休说,从梁床下,凉夜伴孤吟。
这首词主要是借蟋蟀而抒写词人寂寞凄苦的感受。
开篇五句写出了蟋蟀鸣声发出的地方。词人首先刻画庭院秋夜的幽美环境:夜空澄明,高大的梧桐沐浴在月光之中;墙下的苔藓顺着墙脚铺去,作者用“洗”“沿”二字化静为动,极生动巧妙,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皎露多的秋夜啊!突然一点萤火,飘坠墙根,那里就是蟋蟀发出声音的地方。“静听”五句写蟋蟀的鸣声和听者的感受。下片“儿时”七句,追忆了儿时捕蟋蟀、斗蟋蟀的情趣。“今休说”三句,写因为今昔对比,而感慨深远:今日的寂寞凄苦与儿时的欢乐情趣形成鲜明的比照,在这种对比的刺激下,正是欲说还休啊。这首词线索明晰,结构平实,虽用典故,但不晦涩。
这两首词作于同时同地,都是借蟋蟀这一物抒写感慨,但张镃的词忧国之心较之《齐天乐》显得淡薄一些。
蟋蟀在诗词当中,也具有与秋风、落叶、明月等事物一样寄寓“悲秋、伤别、怀远”之情的传统意象。《齐天乐》这首词不仅熔铸了蟋蟀传统意象的内涵,又有对斗蟋蟀这一乱世颓风的深深忧虑,蟋蟀这一秋天特有的事物身上,却附着词人感时伤世的忧患意识,曲折反映了姜夔对宋王朝历史与现实的感慨。蟋蟀的鸣声,在姜夔听来,都是“一声声更苦”。
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