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一丛花·赵长卿》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诗词鉴赏《一丛花·赵长卿》暮春送别

暮春送别

阶前春草乱愁芽。尘暗绿窗纱。钗盟镜约知何限,最断肠、湓浦琵琶。南渚送船,西城折柳,遗恨在天涯。  夜来魂梦到侬家。一笑脸如霞。莺啼燕恨西窗下,问何事、潘鬓先华。钟动五更,魂归千里,残角怨梅花。

①一丛花,词牌名。  ②湓浦琵琶,见“相关链接”。  ③潘鬓先华,年纪尚轻,鬓发斑白。

本词通过对别时情景的描绘和别后之梦的叙述,表达了词人心中那份深深的离愁别恨。

上片回忆别时情景:台阶前的春草杂乱地生长,我心中顿生愁芽。“乱愁芽”运用拟人,在满腹离愁的词人眼中,充满生机的春草也能加深他的愁情。一个“乱”字,状出春草竞相生长之势,也烘托了词人的烦乱心绪。前两句中“乱”“暗”均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不仅突出了景物特点,更活画出了词人与心爱的女子离别之际感情的变化。他们立下重逢的誓言却又不知何时才能团圆,人世间最断肠之事莫过于离别。女子折柳相赠,送作者上船,依依不舍,作者却只能怀着这满腹愁情漂泊天涯。“湓浦琵琶”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句,取送别之情、飘泊之感和难分难舍之意。“南渚送船,西城折柳”运用互文的手法,渲染了送别的气氛。

下片讲述词人与心爱的女子别后之梦:作者夜里做梦又回到了女子家,满脸笑容如朝霞般美丽。西窗下,他们畅叙离别之情、相思之意。“问何事、潘鬓先华”一句明为疑问,实则感叹,表达了词人漂泊天涯之苦,相思无限之恨。五更钟声敲响,把作者从梦中惊醒,方知自己仍在千里之外,陪伴作者的只有凄清的角声和幽怨的梅花。“动”字写出词人梦惊之态,“归”字更是展现了词人回到现实之后的失落,“怨”字将角声拟人化,传达了词人美梦被惊、回到现实后的无奈。我们仿佛看到词人睡眼惺忪,走到窗前,验证是否是梦的情态。而“梅花”照应上片的“春草”,可见词人离开心爱之人已将近一年,这中间饱尝的漂泊之苦、相思之恨更是可想而知。

本词综合运用了拟人、互文、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其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尤为突出。上片回忆别时情景是虚写,组合春草、愁芽、灰尘、纱窗这些意象渲染离愁,又运用湓浦琵琶、柳等典型意象传达别情;下片梦境描绘仍属虚写,展现词人相思之情,而五更钟声、凄惨的角声、视线中幽怨的梅花是由虚入实之笔,让词人重新被愁思包围。

●一丛花,双调七十八字,平韵,以张先“不如桃杏,犹解嫁车风”一首为最有名。

●潘鬓:晋朝诗人潘岳在《秋兴赋序》里说自己才三十二岁,可已有白发,在《秋兴赋》中又说鬓发已斑白。后世就用“潘鬓”表示鬓发斑白。

●湓浦琵琶:白居易曾被贬江州司马,在湓浦口送客,听到与他遭遇相似的琵琶女的琵琶声,顿生天涯沦落之愁,曾有《琵琶行》一首长歌;南宋魏鹤山也有诗“湓浦猿啼杜宇悲,琵琶弹泪送人归”,展现了别离之悲。采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表达离别之愁、相思之恨,是赵长卿羁旅题材词作的一贯风格。下面这首《更漏子》与《一丛花》有异曲同工之妙。

更漏子

赵长卿

烛消红,窗送白,冷落一衾寒色。鸦唤起,马疾行,月来衣上明。

酒香唇,妆印臂,忆共人人睡。魂蝶乱,梦鸾孤,知他睡也无?

此词上片描写自己旅店中晨起上路的情景,下片则叙旅途夜宿时回忆和怀念伊人的情思,通篇充满了一种凄清缠绵的感情。

“烛消红,窗送白,冷落一衾寒色”三句,很富动态:红烛已经燃尽,窗外透进了晨曦的乳白色,折射到床上的被衾,气氛显得凄清、冷落,由此一夜间之孤衾冷卧可知。“冷落一衾寒色”,更如“寒山一带伤心碧”那样,营造了冷清氛围,且进一步展现了作者孤寂的心境。“鸦唤起,马疾行,月来衣上明”三句:首句写“起”,次句写“行”,第三句突出“早”。窗外的乌鸦已经聒噪乱啼,早行人自然不能不起。鸦自鸣耳,而词人认作是对他的“唤起”。“唤起”后,词人只得披衣上马,由马驮着,开始了他一天的跋涉。词人由马驮之而行,写其了无意绪,不得不行之情状。

下片就通过词人的回忆来勾画出一位艳美多情的女子形象。“酒香唇,妆印臂,忆共人人睡”追忆离别前的两件事。第一是临寝前的对坐饮酒,她的樱唇上散放出酒的香味;第二是枕榻上啮臂誓盟,她的妆痕到现在似乎还残留在自己的臂膀上。后三句倒装,衔接上文的“睡”字而来:自别后不知她睡得安稳否?即使她没有失眠,那么夜间做梦也肯定不会做得美满。“魂蝶乱”与“梦鸾孤”实是互文,意思是:梦魂犹如蝶飞那样纷乱无绪,又如失伴的鸾鸟那样孤单凄凉。词人在此饱含深情的笔触,既表现了他那番“怜香惜玉”的情怀,又可以看作是他此刻“自怜孤独”的叹息,同时又补写出自己这一夜岂不也是这样。

上片实写,通过组合消尽的红烛、白窗、冷衾、鸦声、月等晨起所见意象,传达出词人心中的凄清、冷落;下片回忆和想像是虚写,组合了酒香唇、妆印臂、梦魂等意象,实为羁旅孤独之叹。本词与《一丛花》相比,动词的选用更加绝妙,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南渚送船,西城折柳,遗恨在天涯。

钟动五更,魂归千里,残角怨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