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南乡子①·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②。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衮衮流。 年少万兜鍪③。坐断东南战未休④。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①南乡子,词牌名。 ②神州,指沦陷的北方。 ③兜鍪,头盔,代指士兵。万兜鍪,指千军万马。 ④坐断,占据。
这首词以简洁明快,流畅自然的风格,表达出作者对争雄中原的孙权的向往之情。
上片写怀古之情。开篇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气势不凡。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词人接下来再问一句“千古兴亡多少事”,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
下片写对孙权的遥想之情。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的英雄气概。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禄无能、懦怯苟安。接下来,辛弃疾为了把这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他异乎寻常地第三次发问,以提请人们注意:“天下英雄谁敌手”作者自问又自答曰“曹刘”。我们知道,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比曹、刘强。然而,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再从“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的蕴含和思想深度来说,南宋时代的人,如此看重孙权,实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的反映。
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叹雄壮,意境高远。
●南乡子,参见第174页相关介绍。
●《三国志》注: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吴军乘着战船,军容整肃,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一世之雄如曹操,对敢于与自己抗衡的强者,投以敬佩的目光,而对于那种不战而请降的懦夫,若刘景升儿子刘琮则十分轻视,斥为任人宰割的猪狗。
爱国情深,报国心切,但时值暮秋,心有余而力不足,沉郁悲怆感人至深。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作于杜甫晚年,即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秋天,是诗人流寓夔州重阳登高时,面对肃杀秋景有感而作。
诗由写景开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天高”“沙白”“猿啸”“飞鸟”,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也极雄浑高远,饱含着诗人无穷的情思。第二联分别描写两种印象最深的事物:无穷的落叶和不尽的长江。寥寥几笔,就把肃杀凄凉的秋景写得气势宏大,令人触目惊心。第三联由写景很自然地过渡到抒情。写出自己身多疾病、长期漂泊的艰难处境和秋景萧瑟、触景生情的愁苦心情。第四联写自己穷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完成了登高悲秋的主题。上句写自己艰苦倍尝,白发弥添;下句写自己潦倒日甚,多病缠身。全诗就在沉重的感叹声中收结,结得悲愤深沉,而又寄慨遥深。
全诗风格正是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很好体现。
两首诗词都抒写了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形象地描写了当时的景象,以及作者当时的心情,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猿啸哀、鸟飞回、落木萧萧下、滚滚长江等意象的组合,给人以惨淡、凄凉、悲怆、韶光易逝之感,由此可感受到作者寄托其中的羁旅之愁、孤独之苦和壮志难酬之悲,使整首诗笼罩在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之中。
千古兴亡多少事。
不尽长江衮衮流。
生子当如孙仲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