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陈子龙·秋日杂感》诗词原文|题解|赏析|配图

《宋词·陈子龙·秋日杂感》诗词原文|题解|赏析|配图

题解

这首诗大约作于顺治三年(1646),诗人自己注称“客吴中作”,也就是在苏州所作。当时苏州一带已经被清兵占领,诗人住在这里,触景生情,就写诗抒发亡国的痛苦,表达自己抗清的远大志向。《秋日杂感》有十首诗,此首是其中的第二首,是陈子龙后期诗歌的代表作品。

原文

行吟望啸独悲秋,海雾江云引暮愁。

不信有天长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

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识故侯

见说五湖供饮马,沧浪何处着渔舟?

注释

①“不信”句:张衡《西京赋》:春秋时代,秦穆公梦朝天帝,天帝醉了,遂以鹑首之地赐秦。 ②“最怜”句:仲长统《述志》诗:“寄愁天上,埋忧地下。” ③葵井:长满荒草的水井。 ④“寂寂”句:《史记·萧相国世家》:秦亡之后,东陵侯邵平在长安城外以种瓜为生。 ⑤供饮马:指被清兵占领。 ⑥沧浪:水青色,泛指江湖。这里兼指陈子龙曾经秘密从事抗清活动的太湖。

赏读

陈子龙的这首《秋日杂感》写的是他目睹清兵占领苏州,触景生情,写这首诗抒发亡国的忧愤,表达自己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

这首诗的前两句,“行吟望啸独悲秋,海雾江云引暮愁”,看起来像是触景悲秋,实际上诗人是写当时南明武装力量正在东南沿海和内地江湖中坚持与清兵作战。从诗句中可以看出诗人的远大志向难以实现,无论是行是坐都难免悲伤,激起的愁丝像残秋的江雾,这句话在结构上起着点明题意、总领全诗的作用,特别一个“独”字,写出了他势力单薄,明王朝的复归无望,愁感可以说是与日俱增。

第三、四句“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紧接上文的忧愁,诗人不信上天偏心,总有公正的时候,激愤之后又要面对残酷的现实。诗句中应用了两个典故,这两个典故都出自东汉,上句出自张衡《西京赋》,下句出自仲长统《述志》诗。这句在第一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抒发了诗人对亡国的悲痛心情,表达了抗清的信念,诗人相信苍天不会常醉,伸张正义是有机会的,最后用“最怜无地可埋忧”一句真实地写出了诗人在现实中的愁怨、悲痛之感。

第五、六句“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识故侯”,意思是说由于战争使许多年平民百姓做了清兵的刀下鬼,战争的烟火使原来的大批贵族也都沦为平民。通过诗句可以看出,战争的烟火,使明朝灭亡,给人民大众带来了深重灾难,作为明朝诗人,怎不痛心,反抗失败,又怎不忧愁。

最后两句“见说五湖供饮马,沧浪何处着渔舟”,“沧浪”读阳平音,指江湖,它和“着渔舟”都出自《楚辞·渔父》。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层表面上的意思,是说现在祖国江山都被清兵占有,自己想驾驶小船去过隐居生活也不可能了。这是作者抒发国家灭亡的伤感。另一层意思才是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是说现在祖国江山都在清兵手中,自己想抗清复明也没有站脚的地方了,最后这句与第一句相互呼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紧扣题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首作者抒发亡国的痛苦,首尾呼应,层次分明,结构也比较严谨,擅用典故,恰到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