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诗歌·苏曼殊·本事诗十章(其九)》诗词原文|题解|赏析|配图
题解
《本事诗十章》是苏曼殊于1909年在日本创作的一组爱情诗,一般认为是与日本歌妓百助眉史的爱情故事,周作人先生认为他是在描摹“一种理想的美人”。在凄婉缠绵的意境中,讲述他们相识、相爱,最终分离的过程,“春雨楼头”是其中的第九首,被称为“尤入神化”者。
原文
春雨楼头尺八箫①,何时归看浙江潮②。
芒鞋破钵无人识③,踏过樱花第几桥④。
注释
①尺八箫:一种日本箫。 ②浙江潮:指钱塘江潮。 ③芒鞋:草鞋。古时行脚僧常穿。钵:僧徒食器。 ④樱花:日本的名花,落叶乔木,春末开花,五瓣,花白色或粉红,非常艳丽。
赏读
诗的第一句“春雨楼头尺八箫”,其中的“尺八箫”是一种日本箫,诗人曾自注说:“日本尺八与汉土洞箫少异,其曲有名《春雨》,殊凄惘,日僧有专吹尺八行乞者”。所以,“春雨”二字可理解为写景,也可理解为“尺八箫”的曲调,语意双关且又朦胧地表现出一种惆怅的情愫。烟雨迷濛中,尺八箫如泣如诉的回响在楼头,此情此景,怎能不引发诗人心中的无尽愁思,与百助的爱情,自己的身世(曼殊是他在日本经商的父亲和一个日本下女的私生子,生母在他三个月的时候离家出走,境况本来就够糟糕的了,可是作为一个私生的混血儿,在回到家乡后,也倍受家人的虐待和世人的白眼。曼殊“每一念及,伤心无极”),还有对祖国刻骨的思念,“何时归看浙江潮”。曼殊生活在风雨飘摇的清代末年,富有爱国心和正义感的他曾满腔热情地投身于救亡图存的活动中,为探求救国真理,他赴日留学,并参加了留学生的爱国组织——青年会;为反帝反清,他考入日本成城学校学习陆军,准备投笔从戎;面对帝俄无理侵略我东三省,他毅然参加了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当这些革命运动遭到失败后,他心灰意冷,虽然他仅仅活了三十五个年头,却三次遁迹空门,落发为僧,所以诗的三四句“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就不难理解了,一个“芒鞋破钵”为僧人,在开满樱花的桥上踽踽独行,曼殊的茕然凄苦,令人心碎!“樱花”是日本的国花,高洁妩媚,在这里也隐指日本的姑娘百助。曼殊心灵屡受重创,准备再次面壁枕经,以终此生。可鬼使神差,曼殊在他这次看望定居横滨的义母之行,偏偏与百助相遇,曼殊本如止水的脆弱的心灵,泛起一丝涟漪,他爱慕百助的才貌,把她比作“湘兰天女”,同情她“才如江海命如丝”的命运,赞赏她“羞为他人工笑颦”的高雅情怀,更有感于她对自己的挚爱:“华严瀑布高千尺,未及卿卿爱我情”,终于,这个“与人无爱又无嗔”的诗僧坠入了情网,但曼殊历经人生沧桑,本能地回避了爱情的归宿,“无端狂笑无端哭,似有欢肠已似水”,最后,他不得不忍痛割缘,“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曼殊的孤寂、忧伤、惆怅在“樱花飘零”、“独步桥头”的意象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这首诗语出自然,风格清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人曾把曼殊与王维相提并论,可见曼殊的造诣,高旭在《愿无尽唐诗语》中评价说:“曼殊诗,其哀在心,其艳在骨,而笔下尤有奇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