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词原文|题解|赏析|配图

《宋词·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词原文|题解|赏析|配图

题解

这首诗既有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又有对前尘往事的眷恋。从哲理的高度来怀旧,引伸出人生偶然和无常。诗中追忆了兄弟二人五年前由蜀入京应试,途经渑池投宿于老僧奉闲的古寺,曾在壁上题诗的往事。但是时过境迁,当时的老僧已死,当年的题诗也无踪迹。遂发出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感慨。

原文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释

①和:作诗术语,依照所和诗词的韵脚来作诗词,称之为“和”。和诗有的用原诗同一韵部的字;有的用原诗所用的字,但可前后自由;有的完全按原诗用韵的次序。 ②这两句比喻人生的无常。 ③老僧:指奉闲和尚。新塔:指佛塔。僧人死后,建塔埋藏火化后的骨灰。无由:无从。 ④作者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往岁,指嘉祐元年(1056)。蹇驴:指步履疲艰的驴子。蹇,跛足。

赏读

前半首诗径直发表感叹。苏辙原唱开头说“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苏轼即录“雪泥”引发,变实写为虚拟,创造出“雪泥鸿爪”这一著名成语。表现了诗人初入仕途的人生迷惘,体验到人生的偶然和无常,对前途命运的不可把握。显露出苏轼独特的人生思考,把人生看作悠悠长途,所经历的不过是鸿飞千里行程中的暂时歇脚,不是终点和目的。“鸿飞那复计东西”,这铿锵的诗句,表明诗人的心情并没有沉没于感归伤离的凄婉之中,而是对鸿飞的一往无前、昂首奋进颇有向往之意。这四句诗形象生动,寄意深沉,具有哲理性。

后半首诗由感叹人生过渡到怀旧,落实到题目中去。追忆往年经行渑池的旧事。“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转入写实。反映渑池旧地的人过境迁,当年接待我们的奉闲和尚,如今已不在人世,他的骨灰早已安葬于新塔之下;昔日我们的题诗,也因墙壁损坏而无从寻觅。可见渑池今昔变化之大,尾联又想起他们经过东崤、西崤时,所乘之马死去,只得租赁蹇驴来到渑池。当时的艰辛的境况由此可见。这里提起往事看似怀旧,仔细看来其实不是怀旧,而是希望苏辙要珍惜现在,开拓将来。苏轼当年与弟弟长途跋涉,赴京应试,不但备受颠簸,而且前程未卜。如今他们都早已文场告捷,各有职位,行志济世,扬鞭驰聘,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在诗的收尾处,特意强调昔日征程的崎岖艰辛,言外之意,正在于以昔比今,借以勉人和自勉。而这也真实地表现了苏轼初仕时期的思想感情。

苏轼这首诗,由议论人生到追怀旧事,然后转到自身,由虚入实。诗的虚处,却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即把日常生活经由艺术思维过滤,而升华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然后在这种关于人生的深邃哲思,借助引人入胜的形象来予以体现。因而显得超拔高妙而发人深省。从艺术技巧来说,前四句一气流转,顺势而下。三、四句依照律诗常规应作对仗,在意义上要求上下相对或相反,但苏轼却一意相承,语意连贯。清人纪昀谓“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所谓“单行入律”,指上下句不构成意义上的对立,而是各具独立性,却语意连贯,造成奇逸畅达气势,显示出诗笔高妙,才情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