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鉴赏·《木兰花慢》
过秦淮旷望,迥潇洒,绝纤尘。①爱清景风蛩,吟鞭醉帽,时度疏林。②秋来政情味淡,更一重烟水一重云。③千古行人旧恨,尽应分付今人。④ 渔村,望断衡门。⑤芦荻浦,雁先闻。对触目凄凉,红凋岸蓼,翠减汀蘋。⑥凭高正千嶂黯,便无情到此也销魂。⑦江月知人念远,上楼来照黄昏。
【注释】 ①秦淮,河名,源出江苏,西北流经今南京市东南,入长江。潇洒,寥廓凄清的样子。杜甫《玉华宫》诗:“万籁真笙竽,秋色正潇洒。” ②蛩(qiong穷):蟋蟀的别名。吟鞭醉帽:指吟诗饮酒的生活情状。③政:通正,正是。④分付:交付。⑤衡门:横木为门,喻简陋的房屋。《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⑥蓼(liao了):草本植物,品类甚多,如水蓼、马蓼等。叶味香,花淡红色或白色。蘋:多年生浅水草本植物,叶有长柄,俗称田字草,夏秋开小白花。销魂:谓神思茫然,仿佛魂魄将离体。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译文】 过秦淮河眺望空旷的原野,它是多么凄清渺远,透明得无一丝微尘。我爱清景秋风中蟋蟀的唱吟,倾心于赋诗醉酒的放浪生涯,如今又在旅途中度越河湖池沼、片片疏林。秋天里总使人心情萧瑟,更何况看到那迷离的烟雾、重重的水云?千古离愁旅恨,全都给予了今日的行人。双眼望断,那隐约的远方,是简陋的渔村。长满芦荻的水滩上,传来大雁的哀音。红蓼花已在凋残,萍草的翠绿也减去了几分,满目凄凉撼人心神!凭高极目,千山黯淡,即使无情此时此景也会丢魄失魂。大概月亮知道我怀念远方的人儿,特意把清辉洒上楼头,照亮这令人惆怅的黄昏。
【集评】 清·王敬之:“‘清景,句,‘秋来’句,俱疑有误。林韵独用闭口音,亦可疑。”(《淮海集补遗》案语)
【总案】 清道光年间王敬之高邮刻本《淮海集》补遗收录此词。唐圭璋《全宋词》据赵闻礼《阳春白雪》卷一辑入。词盖为早期作品。徐培均云:“据年谱,熙宁九年(1076),少游曾同孙莘老、参寥子访漳南老人于历阳,浴汤泉,游龙洞,谒项羽庙,归时当经秦淮。此词似为归时所作。”(《淮海居士长短句》校注),其说可参。词中写羁旅闲愁,笔墨疏放有似柳词;然而,在长调慢词的铺叙中,以轻倩的语言构织较为蕴藉的意境,以尽力避免过于发露,坦直的缺陷,就秦词长调本色而论,此词已露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