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惠洪《七言诗·秋千》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僧惠洪《七言诗·秋千》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僧惠洪



画架双裁翠络偏,佳人春戏小楼前。

飘扬血色裙拖地,断送玉容人上天。

花板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

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谪降仙。



【原诗今译】



花美秋千架上的彩绳飘向高空一端,

妙龄的美貌女子,在楼前戏耍秋千。

飘曳的猩红色裙子倏地掠过了地面,

险啊! 摆动的彩绳又把她送上高天。

汗珠似红杏雨露湿了秋千上的花板,

飞动的彩绳冒过了如烟的绿杨树尖。

当她从容下了秋千,一旁悠闲立站,

令人猜想那月宫里的嫦娥降落人间。



【鉴赏提示】

艳春时节,鸟语花香,正是游戏玩赏的良辰。绿树旁,小楼前,一位绰约多姿的女子在打秋千。随着秋千绳索一上一下优雅地摆动,那鲜红的长裙、修美的身姿也在空中翩翩飞舞。待到兴尽而止,女子从秋千上款款而下,到一边悠然闲立,那佳妙无比的容颜、仪态万方的风采,真让人怀疑是月宫中的仙女被贬谪到了人间。

一首《秋千》诗,宛然一幅“佳人春戏”图,诗人以清新明丽的生花妙笔,生动传神地塑造了打秋千女子的美好形象,全诗充溢着春的气息,流动着美的情趣。

诗一开头,先是个跃动的空镜头:绘有美丽图纹的秋千架下,一边一根,粗细长短相同的秋千绳正偏离画架中心,飘向高空一端。随着彩绳的飞动,打秋千的女子出现了“佳人春戏小楼前”的景象。

接下来的三、四句具体摹写女子打秋千时的情态:随秋千摆动而飘舞的红色长裙拖到了地上——这是秋千由高处落下的情景; 女子用力蹬板上了蓝天——这是秋千由低处高扬的情景。诗人并不直接写秋千落下、扬起,而是用“裙拖地” 一个形象的细节,“人上天” 一个生动的夸张来加以表现,更显得逼真传神。

“花板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五、六两句,诗人的观察更加细腻:女子的容颜美如红杏,女子的汗水如红杏枝头的雨露滴滴洒落在绘有花饰的秋千板上,凌空飞起的彩绳几乎要挂住绿杨枝头。这两句诗,纯用细节描绘,无一字提及人,却又处处都在写人。“红杏”二字,令人想见女子容颜的秀丽;汗润花板,透视出女子奋力蹬板的英姿;绳挂绿杨,体现了女子秋千技艺的高超。这种表面写景、实则写人的侧面描写手法,较之直接描绘更能发人联想,启人回味。

“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谪降仙。”最后一联中,“从容立”三字意味非常。因为,若以上联“花板润沾红杏雨”想来,这位佳人秋千戏罢,必定是娇喘吁吁、困惫不堪了。然而,出人意料之外,她却显得从容自若,在一旁悠闲静立,毫无半点疲乏慵懒之态。前面的动如飞舞与此处的静若处子,表象的汗滴如雨与内在的轻松逍遥相互对照又相互映衬,一个秀外慧中、娉婷可爱的美丽女子形象跃然纸上,令人叹赏之外更生钦敬之意。于是,诗人自己也不禁迷惑了:世上真有这般灵秀至极的佳人吗? 或许是月宫里的嫦娥仙女被贬谪来到人间了吧? “疑是蟾宫谪降仙”是诗中唯一一句直接议论,但仅此一句,诗人的爱赏之深便豁然可见了。

这首诗,人、景相济,情、趣相生,写得确乎不俗。其妙处首先在于:诗人对打秋千女子的容貌身姿用笔极吝,却紧紧抓住最能反映人物精神风韵的传神细节,如“裙拖地”、“人上天”、汗润花板,绳挂绿扬、“闲处从容立”等,顿使人物活灵活现,神采飞扬;其次,打秋千是一项运动,必须紧扣“动”字,方能领会其中奥妙。诗的前三联正是如此。从首句的“翠络偏”到六句的“彩绳斜挂”,几乎都在写女子乘秋千飞动时的形貌。直至第七句“下来闲处从容立。”用“静”加以收束,既表示了女子戏耍秋千的完结,更在数“动”一“静”的对照衬映中完成了佳人的形象塑造; 再次是比喻夸张别致贴切。写女子摆荡之高,用“人上天”、“绳挂绿杨烟”来夸饰,写佳人汗珠滴落,以“红杏雨”来比附,都出自诗人的细致观察,夸张而不失真。惠洪作诗素以善于设譬著称,对照此诗,的确名不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