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诗《李陵录别诗二十一首(选十一首)·骨肉缘枝叶》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
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②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③
昔者常相近,邈若胡与秦。④惟念当乖离,恩情日以新。
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⑤我有一尊酒,欲以赠远人。
愿子留斟酌,慰此平生亲。
【注释】 ①缘:凭借,依靠。因:亲。②连枝树:即连理树,指不同根的两棵树的枝或干连生在一起。③参(shen身)、辰:二星名,辰又名商。此二星从不同时出现在天空中,比喻相隔遥远不能见面。④胡:我国古代西北部民族的统称。秦:当时西域人称中国为“秦”。⑤鹿鸣:《诗经·小雅》中有《鹿鸣》篇,是一首宴宾客的诗。
【译文】 我们兄弟如同树叶缘枝而生,即使是结识的朋友也一样相亲。四海之内大家都像兄弟一般,有谁是那漠不相关的陌路人。何况我们就像那连枝树,彼此相亲相爱如同一身。过去我们是水中形影不离的鸳鸯,如今却成了天上不能谋面的参、辰。过去我们常常能够接近,如今却像相距遥远的胡与秦。想到我们马上就要离别,深厚的情谊更是难舍难分。就像鹿找到野草呼唤同伴一样,我也要设宴与你饯行。我递上这满满的一杯酒,请远行之人一饮而尽。希望你多留一会儿,多饮几杯,以宽慰这两颗亲近的心。
【集评】 唐·骆宾王:“李都尉鸳鸯之辞,缠绵巧妙。”(《和学士闺情启》,见《全唐文》卷一九八)
明·钟惺:“只是极真极厚,若云某句佳,亦无寻处。后人一效拟,便失之远矣。”(《古诗归》卷三)
明·谢榛:“魏武帝《短歌行》全用《鹿鸣》四句,不如苏武‘鹿鸣思野草,可以喻佳宾’点化之妙。”(《四溟诗话》卷一)
清·王夫之:“子卿枝叶繁衍,不能如陵之深至,志得故尔。”(《古诗评选》卷四)
清·陈祚明:“古诗熟习人口,谁不知其佳?然正以熟习而忽之。其所佳者何在?人但曰声调高浑。抑声调固高浑,犹以用意为先。如此篇情是录别,重在‘与子同一身’句,此惜别之本也,乃推言一层曰‘四海皆兄弟’。则但与游处,皆当怆离,况如一身者乎?此发端前一层已佳矣;犹未也,首二句又加骨肉一层反明,宜若疏不如骨肉同枝之亲,不知骨肉固缘枝叶,而结交亦以相依,岂能无情?惟如此,故但与游处,皆当怆离也。曲折而下。甚有思旨,然造语浑然,无议论之迹,笔高故也。‘昔为’四句,当其初创时,岂不新警?‘鹿鸣’二句,古人用成语法如此,”(《采菽堂古诗选》卷三)
清·厉志:“前半实是比喻,‘鹿鸣’以下明出正意,分明别友无疑。”(《白华山人诗说》卷二)
清·陈沆:“物之比也必有缘焉,情之合也必有因焉。葛藟之于本根,则枝叶为之缘也;结交之至骨肉,则境地为之因也。”(《诗比兴笺》卷一)
王文濡:“卢子谅云:恩由契阔生,义随周旋积。夺胎于‘恩情日以新’句,而此殊浑然。”(《古诗评注读本》卷上)
徐仁甫:“‘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有儒家民胞物与之怀。……四首诗中,当推此二句为名言。”(《古诗别解》)
【总案】 这是一首送别兄弟的诗。诗中用了一系列的比喻来描绘他们的过去和未来。昔日形影不离的兄弟即将分手,今后天各一方,会面无期,这就将像那天上的参、辰,也似那地上的胡、秦。诗句字里行间蕴含着无尽的惆怅与悲凉。从诗中,我们还可以知道,鸳鸯最初是用来比喻兄弟手足之情的,至于以此来比喻夫妻,那则是后来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