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唐风·扬之水》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诗经《国风唐风·扬之水》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

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鹄。

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扬之水,白石粼粼。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注释】 ①扬:激扬。凿凿:鲜明貌。②素衣:白衣。襮(bo 薄):绣有红色花纹的衣领。从:跟随。子:曲沃之君。此指晋昭公叔父桓叔。沃:曲沃。地名,在今山西省闻喜县境内。③君子:云何:为何,如何。④皓皓:洁白貌。⑤朱绣:同“朱襮”。鹄(gu 谷):地名,曲沃属邑。⑥粼(lin )粼:水清石净貌。⑦命:成命,密令。

【译文】 一条激流奔腾欢唱,水底白石鲜明发光。那个穿白衣红领的人,到曲沃为桓叔守防。既然见到了桓叔,为何不欢心舒畅? 一条激流奔腾欢唱,水底白石洁白透亮。那个穿白衣红领的人,跟桓叔到鹄邑的营房。既然见到了桓叔,为何还烦愁忧伤? 一条激流汹涌奔腾,水底白石光洁明净。闻说桓叔有造反的密谋,岂敢轻易告诉他人。

【集评】 《毛诗序》:“《扬之水》,刺晋昭公也。昭公分国以封沃,沃盛强,昭公微弱,国人将叛而归沃焉。”(《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六)

清·胡承珙:“所以刺其君者,非徒刺之已也,必实有爱君忧国之心,而事有不容显言者,故其虑深,其情切,而其词转隐;或且有诡词以托意,反言以著事者。如此诗托为叛者之辞,云既见桓叔而乐,又反言闻命而不敢告,此所谓主文谲谏,风人之旨也。”(《毛诗后笺》卷十)

清·陈奂:“白石喻桓叔。……白石之凿凿,由于水之激扬;桓叔之盛强,实由于昭公之不能修道正国,故诗首句言乱本之所由成耳。……上二章就叛晋者说,末章即承此意以讽动昭公耳。”(《诗毛氏传疏》卷十)

清·方玉润:“诗人讽刺他人多意在言外,不肯明言。况此诗发人隐谋,有关国君祸福,岂敢直言,自取灭亡?”(《诗经原始》卷六)

今·黄焯:“诗首章云‘既见君子,云何不乐’,次章云‘既见君子,云何其忧’,此皆反言桓叔之美,民将叛而归之,正所以深警昭公也。末章云‘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此又诡词以泄桓叔篡晋之谋,欲昭公闻之而戒惧,早为之备也。”(《诗疏平议》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总案】 春秋晋昭公元年(前745),昭公封其叔父成师于曲沃,号为桓叔。曲沃势力日益强盛,“国之众皆附焉”。昭公七年(前739),晋大臣潘父弑昭公,迎立桓叔为君,晋人发兵攻桓叔。桓叔败归曲沃。自是,桓叔一系与昭公一系展开争夺君位之争。至桓叔孙曲沃武公灭晋侯缗,立为晋君,凡六十七年。此诗即是这场权力之争的产物。作者盖为昭公一系的贵族,诗以“扬之水”、“白石”起兴,故为首鼠两端之辞,委婉地讽喻昭公:桓叔正在曲沃筹划篡晋密谋,须早为之备。此诗三章全以兴起,感情回环往复,含而不露;语言生动活泼,错落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