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菱溪大石》原文|翻译|赏析

【原文】



新霜夜落秋水浅,有石露出寒溪垠。

苔昏土蚀禽鸟啄,出没溪水秋复春。

溪边老人生长见,疑我来视何殷勤。

爱之远徙向幽谷,曳以三犊载两轮。

行穿城中罢市看,但惊可怪谁复珍。

荒烟野草埋没久,洗以石窦清泠泉。

朱栏绿竹相掩映,选至佳处当南轩。

南轩旁列千万峰,曾未有此奇嶙峋。

乃知异物世间少,万金争买传几人?

山河百战变陵谷,何为落彼荒溪濆。

山经地志不可究,遂令异说争纷纭。

皆云女娲初锻炼,融结一气凝精纯。

仰视苍苍补其缺,染此绀碧莹且温。

或疑古者燧人氏,钻以出火为炮燔。

苟非神圣亲手迹,不尔孔窍谁雕剜。

又云汉使把汉节,西北万里穷昆仑。

行经于阗得宝玉,流入中国随河源。

沙磨水激自穿穴,所以镌凿无瑕痕。

嗟予有口莫能辩,叹息但以两手扪。

卢仝韩愈不在世,弹压百怪无雄文。

争奇斗异各取胜,遂至荒诞无根源。

天高地厚靡不有,丑好万状奚足论。

惟当扫雪席其侧,日与佳客陈清樽。



【鉴赏】

此诗作于庆历六年(1046),时欧阳修年四十,贬守滁州。他这次贬官,表面上受甥女张氏之狱的牵连,实际上由于立朝刚直,正言切谏,不能见容于仁宗;又因推行“庆历新政”,得罪了当朝的保守派。但他自信一身清白,无愧于人;虽遭贬斥,仍然意气昂扬,此心如石。恰好他在菱溪得一嶙峋巨石,因赋此以寄意。

这首七古可分五个层次。前六句写发现大石的经过,以“新霜”、“秋水”、“寒溪”、“苔昏土蚀”等词语衬出此石的寂寞凄凉。第六句一个“疑”字,写人皆不顾;一个“我”字,明唯我独赏,结上启下。“爱之”以下十句是第二层,写运石南轩,陈列赏玩的情趣。牛车载石穿城,聚观者“但惊可怪谁复珍”,可见世无巨眼,难得知音,笔端有多少感慨;清泉洗石,又见出爱赏情深。于是,置此于朱栏绿竹之间,俾显露其特有的风骨。一石当轩,千峰失色,从对比中写出此石的高标。以上两层,都是正面着笔,用实写手法,文字在记叙描述中,见出洗炼、纡徐的风致。下面转为议论,改用虚写手法。“乃知”以下六句是第三层,以山河百战,陵谷变迁,推想大石经历,写出人世沧桑,神驰往古,思接千载。这一层实际上是过渡,“遂令”一句即迅速带起下层,转接灵活。“皆云”以下十四句是第四层,承上把“异说纷纭”具体化。有人议论说,这是女娲炼就的补天巨石,因此精气凝结,绀碧相间(绀,青中带红的颜色),温润晶莹。也有人说,这只怕是燧人氏用来取火的石头。他从这石头上钻出火来,使人间得以熟食,因此石上留下那么多窟窿,不然的话,谁能雕剜出这样的孔窍来呢?还有人说,这大石本是宝玉,是出使西域的汉使张骞得自于阗。他把这块宝石置于黄河的上源,让河水把它冲到中国来,那些窟窿便是黄河之水冲刷的见证。这一层假借各种议论写出此石的不同凡俗。三种议论,构思奇特,开合多变,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又累用神话和史实,使此顽石平添神秘的异采,是全诗最精彩的片段。“嗟予”以下为最后一层。听了以上种种解说,诗人有口不能辩,但以两手扪石,为之叹息,形象地写出他心底的波澜。卢仝曾写过《月蚀诗》(见《全唐诗》卷三八七),讨伐食月亮的虾蟆精怪;韩愈写过《祭鳄鱼文》(见《韩昌黎集》卷三六),讨伐吃人的鳄鱼。可惜现在没有这样的雄文,弹压天下怪异,遂使异说纷纭,莫衷一是。我唯有日日坐在此石旁边,与朋友们共赏它的高风峻骨,以寄我平生的磊落胸怀。

读诗至此,可以明白,诗人赞美菱溪大石,其实是自写胸襟。此大石空怀高才美质,长埋于荒烟野草之中,能有几人见赏,几人珍惜?我乃洗以清泉,还彼本来面目,又引来纷纭议论,其实有几人识其来历,为之真赏?结处“扫雪”二字,以冰雪喻石之坚贞。至此,石、我融为一体,暗点题旨结穴。

方东树《昭昧詹言》说,欧阳修这首《菱溪大石》“从韩《赤藤杖》来,不如东坡《雪浪石》。‘皆云’十四句,平叙中入奇,议以代写。”韩愈的《赤藤杖》(见《全唐诗》卷三三九)是一首和作,中间设喻,一拟此杖为滇池之神出水所献,说它是赤龙的胡须,因此赤血淋漓;一拟此杖为日神羲和丢失了的鞭子,这两处想象奇特。但通篇纯然咏物,不涉兴寄。苏东坡的《雪浪石》(见《苏轼集》卷三七)也是次韵之作,诗中说那块有白脉的黑石是放炮炸出的飞石。全诗气韵生动,造语新奇,很有气势;兴寄也很深远。方东树论诗,本之桐城义法,纯从篇章结构着眼,没有从意境着眼。至于以“平叙中入奇,议以代写”九字评本诗第四层,却颇精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