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研究《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壮丽史诗》

毛泽东诗词研究《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壮丽史诗》

毛泽东诗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中最多的是描写革命战争时期的军事生活。这是毛泽东最熟悉、体会最深的题材,集中在毛泽东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诗词中。古今中外,描写战争军旅的作品很多。然而像毛泽东那样,直接地、正面地、大量地集中描写现代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武装斗争,在中外文化史上,却是无出其右的,而且毛泽东诗词的题材大多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真实事件,绝不仅仅是背景衬托。根据历史背景,虚构故事是文学创作最常见的方法,而毛泽东诗词则是对历史事件的亲身体验和真实记录。这是我们在分析毛泽东诗词思想内容之前,首先应该强调的一点。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纷纷拿起武器,为解放自己和全社会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国民党反动派为维护自己的反动统治也随之对无产阶级革命进行了残酷的镇压。革命的力量与反革命的力量进行了一场持久的较量,构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题曲。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使中国革命受到严重挫折。中国共产党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毛泽东1927年创作的《菩萨蛮·黄鹤楼》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大革命失败前夕的革命形势。“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诗人深切地关注着革命的前途,并抱定迎接更大的革命高潮到来的信心。“八七”会议一结束,毛泽东就到湖南领导发动秋收起义。《西江月·秋收起义》生动地记载了起义的盛况。“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人民武装力量以威壮不凡的气势第一次进入诗人的笔端,揭开了毛泽东诗词描写军事斗争的序幕。在这首词中,毛泽东还描写了当时社会中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的状况:“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他用阶级分析的观点揭示了秋收起义实际上也是中国革命的必然产物。“霹雳一声暴动”,不仅艺术地刻画了起义的突兀迅猛,惊慑敌人,而且流露了作者在经历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为中国革命找到出路而感到无比欣慰的内心喜悦。

秋收起义是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开端。秋收起义后,他率领起义部队登上井冈山,创建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根据地。国民党反动军阀不久就向根据地发起“会剿”。毛泽东1928年至1935年间创作的诗词也就展现了根据地时期的武装斗争生活。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以1928年的黄洋界保卫战为题材,全词仅用八句就对根据地的战斗生活作了生动的艺术概括。时隔不久,毛泽东领导红军抓住军阀混战的有利时机,开辟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清平乐·蒋桂战争》、《如梦令·元旦》、《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等诗词即是描写这一时期工农武装割据和土地革命战争的战斗生活。《清平乐·蒋桂战争》从蒋桂军阀开战写起,概括了中国当时动乱不安的社会形势,然后记述了红军挺进闽西,连下数城,最后在“分田分地真忙”中收笔。分田分地是土地革命的重要内容。末句以朴实的口语,鲜活地描画出三十年代末中国广大农村进行土地革命的轰轰烈烈的欢乐情景。全词上下两片形成一对具有因果关系的矛盾,体现了毛泽东强调的要善于利用敌人的矛盾、抓住有利时机以壮大自己的战略战术思想,是独具一格的毛泽东思想的艺术写照。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根据地的发展引起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震惊,蒋介石连忙暂停军阀战争,调兵遣将向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围剿”。《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两首词直接取材于三十年代初这场大规模的现实斗争。这两首词在内容上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整体,构成了一曲土地革命战争的壮丽凯歌。

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中国革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红军伤亡惨重,不得不实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踏上了长征的征途。长征的壮举激励了诗人如火如荼的创作灵感,他创作了一系列的诗篇对长征中红军表现出的惊人智慧和毅力作了形象的反映和歌颂。其中《七律·长征》是最著名的也是最有代表意义的一首,这首诗作于长征即将结束时。诗人回顾了中央红军一年来所走过的艰难里程,对长征的全貌作了最充分的概括,通过四组具有典型意义的行军、战斗生活场景的描写,诗人热情地歌颂了红军战士蔑视敌人、蔑视困难、勇敢顽强的精神。长征是毛泽东诗词创作的一个高潮时期。人们将他这一时期的作品称为“来自长征途中和秦晋高原的绝唱”。(李捷、闻郁《毛泽东诗词50首写作背景介绍》)

毛泽东以战争为题材的诗词,还有《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八年抗战,已使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抗战胜利后,一贯坚持反共立场的蒋介石又把人民推入内战的火坑。在毛泽东和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三年解放战争的较量,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蒋介石二十二年反动统治的结束。捷报传来,毛泽东即以巨大的喜悦和清醒的认识,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律。“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诗人以豪迈的气魄、富有哲理性的语言,生动地记录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南京这一威武雄壮的历史,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画上了一个有力的句号。诗人结束描写他最熟悉、体会最深的革命战争的军事题材,但历史又给他提供了新的生活素材。关于战争,毛泽东说过:“我们是战争消灭论者,我们是不要战争的。但是只能经过战争去消灭战争,不要枪杆子必须拿起枪杆子。”(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就借歌颂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亲密合作和抗美援朝斗争的胜利,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渴望和平的心愿。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关系,诗人在《念奴娇·鸟儿问答》中作了更为明确的表达:真正的和平不是靠出卖原则签订条约换取的,而是要通过斗争才能获得。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纪元。毛泽东诗词也步入了新的天地。1950年10月毛泽东创作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篇章。“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诗人用极简练的语言概括了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的黑暗历史,形象地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社会历史的巨大变迁,也反映了建国初期全国人民欢欣鼓舞、庆祝解放的精神面貌。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年的过渡时期,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诗人以他特有的诗笔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和赞扬:古老的中国“换了人间”。这一时期诗人创作的诗篇有:《浪淘沙·北戴河》、《水调歌头·游泳》、《七律二首·送瘟神》、《七律·到韶山》、《七律·登庐山》以及《七律·答友人》等。它们集中地描写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群众积极忘我的劳动热情。同时,它们也留下了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值得深思的经验教训。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诗人,也是立志改造山河的政治家。他说过:“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建设新世界就要和自然作斗争,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比起破坏旧世界即用阶级斗争消灭敌人、推翻旧制度要艰难得多,它更需要人们掌握科学的客观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浪淘沙·北戴河》与《水调歌头·游泳》两篇所反映的社会变迁与《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所反映的历史变迁同样有深远的意义,它所揭示的经济建设的主题,更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数十年革命战争为中国共产党留下了宝贵的阶级斗争经验和精神财富,而社会主义建设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我们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历程,犯过急于求成的左倾错误。这种左倾错误在毛泽东身上表现为他忽视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用他所熟悉的军事一政治的思维方式来制定经济政策和建设策略,来规范经济活动。他所积极倡导和推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在中国当代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也留下了足资借鉴的深刻教训。毛泽东在他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诗篇中,这方面的诗词具有历史认识的价值。

《七律二首·送瘟神》写于1958年。1958年正是大跃进的高潮时期。诗体现了领袖对人民的关怀,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大跃进”的赞美。《七律·到韶山》是毛泽东1959年回到故乡时写的一首诗。诗人回忆三十二来韶山暨全国革命斗争的历史,赞美了革命志士“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它典型地体现了诗人如何把军事战争的经验运用于指导经济建设的思维模式和心理过程。“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农民们集体劳动、集体收工回家,诗人看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已成为现实,内心喜悦溢于言表。时隔不久,毛泽东在庐山政治局扩大会议前一天所作的《七律·登庐山》一诗中,更加热情地赞扬了“热风吹雨洒江天”的大跃进精神,并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为反衬,歌颂了人民公社。这种热情在他稍后于1961年所作的《七律·答友人》中继续存在着:“长岛人歌动地诗”、“芙蓉国里尽朝晖”。如果没有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满腔热情就很难产生这样激情满怀纵情歌颂的诗句。毛泽东以他所熟悉的军事斗争经验、观念和理想,强调依靠思想、政治、群众运动、牺牲精神来改变世界、改造自然。他主张不停顿不间断地进行革命,主张继续保持和发扬人民群众的高昂的革命热情,认为只在这样才能推动社会前进,才能战胜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才能取得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把上述诗句和毛泽东当时的政治实践联系起来看,它们就不止是诗人浪漫的想象,而且也是正在和已经付诸实践的政治理想。实践产生了事实,事实构成了历史。在诗歌艺术中,我们可以说它是浪漫主义的想象,但在现实世界的政治革命和社会活动中,它却变成为乌托邦的空想。这是毛泽东诗词的一个遗憾,更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一个失误。

正当大跃进的极左错误给中国经济建设造成严重后果的时候,苏联赫鲁晓夫集团又将中苏两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系列原则问题上的分歧扩大到两国关系方面,背信弃义撕毁了与我国签订的大批合同,撤走专家,停止物质援助,并从政治上和军事上向我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在六十年代创作的诗词大多都是以此为背景,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苏联赫鲁晓夫集团的霸权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和机会主义进行的政治斗争。诗人一方面通过对严酷寒冬的环境渲染,反映了当时国际上反华势力的猖獗,另一方面通过对苍蝇、蚂蚁、蓬间雀等卑微形象的漫画,揭露并嘲笑了他们虚弱的本质。这些诗词集中地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英勇无畏、敢于斗争的英雄豪杰的高大形象。这些作品包括《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七律·和郭沫若同志》、《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念奴娇·鸟儿问答》等。

反对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毛泽东诗词的主要内容之一。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实质上是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凌辱的辛酸史,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史。反帝爱国的主题是近现代许多作家所共同关注的。毛泽东诗词也始终贯串着这一主题。早在1915年,毛泽东还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就在悼念亡友易咏畦的挽诗中写道:“我怀郁如焚,放歌依列嶂。列嶂青且茜,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涤荡谁氏子?安得辞浮贱。”矢志拿起武器,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作斗争,反帝爱国的激情充溢于字里行间。他在长征途中创作的《念奴娇·昆仑》一词,主题思想也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这首词的寓意非常清楚:反帝既是为了把帝国主义侵略者驱逐出中国,也是为了解放全人类、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共产主义大同的理想。诗人把反帝与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结合起来,升华了反帝主题的意义。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为悼念国民党抗日将领戴安澜写了一首五言律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落笔便将被悼念者的高大形象置于反帝反侵略斗争的大背景中。戴安澜将军率所部浴血奋战,英勇杀敌,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一个缩影。诗人对抗日爱国将领的颂扬,也反映了他对帝国主义的憎恨。

那些林立在中国领土上的外国租界、在中国内河中肆意横行的外国炮舰曾是中国人民的奇耻大辱。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彻底地赶走了帝国主义侵略者,洗刷了中华民族的耻辱。在新中国建立后,帝国主义者和霸权主义者们又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反华逆流,企图控制中国,重温老殖民主义者在中国的美梦。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彻底地粉碎了他们的美梦。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反帝反霸斗争,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坚定了中国人民不做任何外国附庸的立场,也促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将我国人民的反帝反霸斗争和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联系起来,并将这些内容写进了他的诗词,这充分体现了他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执着追求,体现了他反帝爱国思想的一贯性和彻底性。

毛泽东诗词记录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但它不是中国历史的简单复写,也不是历史重大事件的罗列组合。在记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时,他歌咏大革命时期革命先驱者的战斗风貌,他赞美土地革命时期的红色根据地和工农革命战争,他咏叹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卓绝奋进,他高扬抗日救亡的民族精神,他歌颂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他描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壮丽图景,他表现共产党人反帝反霸的坚强斗志。这些都是诗人对中国革命时代主流和时代精神的把握。在现代诗人中没有谁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认识能达到像他那样的高度,概括得像他那样明了,更没有谁能像他那样热情赞美中国革命和建设而主题又是如此鲜明和深刻。

毛泽东诗词突出地表现了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事实。在毛泽东诗词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人民群众是怎样奋起斗争的,而且能看到人民群众在斗争中的巨大力量。

毛泽东首先是把人民群众作为一个整体来歌颂的,他以独到的眼光发现了人民群众身上蕴含着无穷无尽的革命力量。“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尖锐的阶级矛盾激发了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在毛泽东笔下,人民群众始终是“军民团结如一人”,从而无敌于天下的战斗集体。“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革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用坚强的意志筑起了保卫革命的钢铁长城,使任何强大敌人都望而退缩。革命人民不仅意志坚强,而且斗志昂扬,充满着战斗的朝气活力,有一股勇往直前,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百万工农齐踊跃”,“天兵怒气冲霄汉”,这些精炼的词句,气宇轩昂地表现了革命战士的虎虎生气,塑造了革命人民特别是工农红军群情激昂、士气振奋的群体形象。他们身上焕发的觉醒和感奋是毛泽东所希望并积极倡导的革命精神。红军(也就是人民群众)身上的革命精神,不仅是一种可以转变成强大物质力量的精神力量,也是一种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是一种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神圣的阶级感情。它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保证,也是中国革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保证。“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不能说不是中国革命成功的一个因素,一个意义深刻的经验总结。

毛泽东诗词在描写人民群众斗争的作品中,还有一些是对具体的革命者个人的褒扬。“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首诗是写给彭德怀的。它犹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刻画了彭大将军横刀立马、叱咤风云的气魄和风采。从他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整个红军的威武雄姿。《蝶恋花·答李淑一》讴歌了杨开慧、柳直荀两位烈士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临江仙·给丁玲同志》赞扬女作家丁玲投笔从戎的壮举,也是这一类作品的范例。与《临江仙》主题相近的诗作还有《七绝·为女民兵题照》,它赞美了中华儿女“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奇志”。这两篇都以女性为抒情形象。在毛泽东看来,女性美不在其体态容貌,也不在温柔纤弱,而在于参加革命斗争,能像男子一样拿起武器和敌人作战。这也从一个特殊的侧面歌颂了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

作为中国革命的历史记录,深广而壮丽的革命生涯在毛泽东笔下变成了一幅幅激动人心的历史画面:有“百万工农齐踊跃”那样空前的人民觉醒,有“十万工农下吉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那样波澜壮阔的进军,有“雾满龙冈千嶂暗”那样肃杀的激战,有“横扫千军如卷席”、“百万雄师过大江”那样辉煌的胜利,有“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那样改天换地的斗争。这些雄伟壮丽的画面典型地代表着时代生活的主流,是中国革命历史的纪念碑。它有深刻的历史内容,又有高度的诗的审美价值。它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记录,也不同于一般的诗歌想象,它是历史与诗的结合,是真正的中国革命史诗。

现实世界是不停地运动变化着的世界。毛泽东一贯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解释宇宙和人类历史。早在1914年的《讲堂录》中,他记下了这两句:“天下万事,万变不穷。”世界上万事万物无时不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这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永恒而普遍的规律。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世界不仅是运动变化着的世界,而且是不断前进和发展的世界。毛泽东诗词形象地表现了这种革命的变化观。他写出了“人猿相揖别”的原始社会向“人世难逢开口笑”的阶级社会的发展,更写出了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到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这“换了人间”的巨大进步。尤其是后者,具有特殊的史诗价值。“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以诗的语言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法则作出了哲学的概括,肯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是谁也无法阻挡的这一铁的历史规律。然而革命的胜利是不可以坐等的。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就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阶级社会里主要是阶级斗争。因此,阶级社会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毛泽东说过,自1920年第一次读了《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后,“我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他还说过:“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拿这个观点解释历史的就叫做历史的唯物主义,站在这个观点的反面的就是历史的唯心主义。”《贺新郎·读史》一词艺术而系统地表达了这个马列主义的唯物史观。在阶级社会里,压迫阶级与被压迫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最后只能通过战争来解决问题。战争是阶级斗争最激烈也是最高的形式。中国革命就主要表现为大规模的群众性的阶级斗争和阶级战争。明乎此,我们就不会对毛泽东诗词中何以会有那么大比重的歌颂革命战争的篇章而感到惊讶了。这些诗词用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注解了毛泽东的那句简单明了而又闪烁着真理光辉的名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