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研究《七律》

毛泽东诗词研究《七律》

登庐山



▲一九五九年七月一日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创作背景】

1959年7月,为了进一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党中央在庐山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6月底,毛泽东来到庐山,在上山之初的两三天内,创作了这首诗。所署“七月一日”,正是党的三十八周年诞辰。

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说:“一九五八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及其基本点,其正确的一面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其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在这次会议前后,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生产建设中发挥了高度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更由于毛泽东同志、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在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从1958年底到1959年7月中央政治局庐山会议前期,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曾经努力领导全党纠正已经觉察到的错误。但是,庐山会议后期,毛泽东同志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同志的批判,进而在全党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八届八中全会关于所谓‘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反党集团’的决议是完全错误的。这场斗争在政治上使党内从中央到基层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在经济上打断了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使错误延续了更长时间。”毛泽东的诗词中,有部分内容涉及这一段“左”倾错误,须加分析和反思。谨在此总提一笔,下不具述。



【注释】

〔题〕庐山,在江西九江市南,北滨长江,东傍鄱阳湖。东北——西南走向。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相传商、周之间有匡氏七兄弟结庐隐居于此山,故名。山中多巉岩、峭壁、清泉、飞瀑,云海弥漫,林木葱茏,景色奇秀,气候宜人,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一山句〕飞峙,谓庐山拔地而起,凌空若飞。峙,耸立。

〔跃上句〕谓乘坐汽车沿盘山公路驰上庐山。葱茏,形容草木茂盛、青翠。这里用如名词,指郁郁葱葱的山峰。四百旋,1953年建成的庐山盘山公路,自山脚至山上的牯岭镇,全长35公里,转弯约四百处,故云。

〔冷眼句〕冷眼,谓以冷淡、冷静的态度看待事物,亦有蔑视之义。向洋,对着海外。按当时国际上的反华声浪甚为嚣张,本句为此而发。

〔热风句〕唐代王建《宫词》一百首其三十三曰:“春风吹雨洒旗杆。”热风,夏季湿热之风。按此句语义双关。其一为写实,庐山带江枕湖,云蒸雾蔚,夏日热风吹雨是常有的事。其二为象喻,暗指热气腾腾的“大跃进”景象。

〔云横句〕九派,见前《菩萨蛮·黄鹤楼》篇“茫茫九派流中国”句注文。黄鹤,指黄鹤楼,见同上篇词题注文。

〔浪下句〕浪,指长江的波涛。三吴,泛指长江下游地区。具体的域限,古籍称引,所指不一。或谓吴兴(今浙江湖州一带)、吴郡(今江苏苏州一带)、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四○《渐江水》。或谓吴郡、吴兴、丹阳(今南京一带),见唐代杜佑《通典》卷一八二《州郡》一二。或谓吴郡、吴兴、义兴(今江苏宜兴一带),见唐梁载言《十道四蕃志》。或谓苏、常(今均属江苏)、湖(今属浙江)三州,见宋税安礼《历代地理指掌图》。或谓苏、润(今江苏镇江一带)、湖三州,见明代周祁《名义考》卷三《地部》。毛泽东1959年12月29日在写给钟学坤的信中说:“三吴,古称苏州为东吴,常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他取的是与税安礼《历代地理指掌图》相同的一种说法。白烟,水气。唐刘禹锡《途中早发》诗曰:“水流白烟起。”以上二句谓西瞰武汉,东眺苏浙,是作者驻足庐山高峰、放眼长江流域时的精骛神游之辞。

〔陶令句〕陶令,即陶渊明(?—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生当东晋、南朝宋之际。曾仕晋为彭泽县(今江西湖口东)令。由于不满意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弃官归隐,躬耕于乡里,时或到庐山来游观。事迹见于《宋书》卷九三、《晋书》卷九四《隐逸传》。他以诗名家,有《陶渊明集》。

〔桃花源句〕桃花源,陶渊明撰有《桃花源记》一文,说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有个以捕鱼为业的人偶然误入了桃花源,那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村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文中所虚构的这样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自由平等的社会生活图景,反映了作者对封建时代社会现实的否定,具有一定的进步的思想意义;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类“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根本不可能实现。以上二句,毛泽东缅怀家在庐山附近、与庐山有着不解之缘的古代大隐士陶渊明,兼对其社会理想的可行性提出疑义:桃花源里可以耕田么?言外之意,“桃花源”虽好,却是空想,并不可以耕田;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是可以实现的理想社会,只有如今的人民公社才能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按,1958年8月在北戴河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错误地提出:人民公社是“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和过渡到共产主义的一种最好组织形式”,“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此诗末句,与当时党内的这些认识有关。



【押韵格式】

本篇韵脚分别是“边”、“旋”、“天”、“烟”、“田”。



【修改情况】

本篇未定稿有小序云:“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九日登庐山,望鄱阳湖、扬子江,千峦竞秀,万壑争流(按:以上二句系嵌用《世说新语·言语》篇所载晋顾恺之赞会稽山川的成语‘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仅改一字),红日方升,成诗八句。”当时的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读后建议删去此序,毛泽东采纳了他的意见。又,未定稿第二句末三字曾作“四百盘”,第三句末三字曾作“观世界”,第四句前四字曾作“热肤挥汗”,后来根据臧克家的意见,毛泽东将它们分别改为“四百旋”、“看世界”和“热风吹雨”。

此外,据李锐回忆,当年周小舟曾向他出示过此诗的未定稿,末二句作“陶潜不受元嘉禄,只为当年不向前”。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陶渊明做过晋朝的官,没有做过南朝宋的官,后世的论者或谓他自东晋灭亡后,作诗文时纪年但书甲子,不用南朝宋的年号,是忠于故晋而不承认新朝的意思(现在学术界的一般看法,以为上述说法并不符实,因为陶渊明早在晋亡前就不满于政治现实,离开官场了,他对晋和宋的政治态度,没有什么亲疏厚薄之分)。毛泽东此诗初稿中的这两句,便是依据上述论者的看法,批评陶渊明采取不承认南朝宋的这样一种态度,是落后于时代潮流了。因为旧王朝之所以被新王朝取代,一般说来总是由于前者腐朽没落,失去了继续存在的条件,而后者则相对进步一些,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

本篇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诗词》上首次公开发表时,已改定为现在这样。



【鉴赏】

庐山之美天下闻名。山川灵秀,人文荟萃,歌咏庐山的名篇佳制随流泻不断的瀑布世代传扬,逍厚的文化氛围为庐山的自然美增添了异彩。1959年6月底的一天,毛泽东也登上了庐山,站在襟江带湖的庐山峰巅,纵目远眺,水色山颜,尽收眼底。如此风光奇丽的山川,怎不令人情动于衷?具有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毛泽东神驰目极,心手相应,又为庐山留下了一首豪放之歌!

“一山飞峙大江边”,开篇横空一个“飞”字,气势磅礴,让人体味到那由运动造成的动态美——劲力妩媚,神采飞扬。德国十八世纪文学批评家莱辛在其名著《拉奥孔》中指出:“画家只能暗示动态,而事实上他所反映的人物形象都是不动的”,而“诗想描绘物体美时能和艺术争胜,还可用另外一种方法,那就是化美为媚,媚就是动态中的美,……媚比起美来,所产生的效果更强烈。”“媚是一种一纵即逝而却令人百看不厌的美。媚是飘忽不定的。”这里的“飞”字,就有如此的特点,它首先有速度迅疾之感,稍纵即逝,故神秘意味顿生;又有拔地而起的突兀之势,突兀之中更有一种令人惊诧、甚至惊愕的崇高之美。“飞”字的本质,在于超越。“关山度若飞”(《木兰辞》)凌空而过,一往直前。由于离开了地面的限制,空间顿时变得广阔,在大鹏展翅般的飞升中,才有吞吐宇宙,睥睨乾坤的气概。毛泽东写诗填词时爱用“飞”字,这正是他的超越意识的艺术外化,是他欲突破一切约束与限制的自由精神、自由意志的审美物化。在他笔下,庐山仿佛天外飞来,巍峨耸立在大江之滨,依然保持一种凌空欲飞的雄姿,似乎暂留此地,稍事休憩,以再展宏图。长江古曰:“大江”,毛泽东沿用不改,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因为“长”只是从线性的角度来形容,而“大”则是对体的界定,具有更广阔的空间感。以“大江”与“飞峙”的庐山相映衬,庐山的雄姿伟魄即愈加鲜明而突出。

首联上句写山,下句写登山。“葱茏”,代指庐山,同时又顺手补描了山色的郁郁葱葱。一般说来,形容词是诗意的词,能够一扫纯为陈述服务的名词的呆板,而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故此处以形容词代名词,更添诗情画意。“四百旋”,是写盘山公路之曲折回环,亦见庐山之高峻,而前文着以“跃上”二字,则如此高峻的大山,轻轻巧巧就被诗人踩在了脚下,字里行间透现出诗人所特有的那一种豪迈之气。

颔联上句入眼一个“冷”字,既有冷静之形,又有冷淡之态。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诗人担负着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任,此时此刻,他屹立在时空交织的“制高点”上,冷静地审时度势,同时又冷淡地看待国际上帝国主义、反动派们的反华叫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那种“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傲骨。毛泽东非常敬重鲁迅先生,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赞道:“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和新中国的人民,骨头同样是硬的,任凭世界上风云变幻,我自岿然不同,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敢叫日月换新天。下句,“热风”一语双关,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同时也喻指当时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国内外的敌人曾经预言共产党将无力应付六亿张嘴的吃饭问题,因为蒋介石有美援也未能做到,何况被封锁的新中国?但经过我们党和全国人民近十年来的艰苦奋斗,不仅这个问题奇迹般地得到了基本解决,而且还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工业体系。虽然,历史已证明当年的“大跃进”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犯了“左”倾错误,但是回首往日人民群众那种澎湃的热情、真诚的参与,空前的历史能动性,仍然令人为之动容。

含咀颈联,我们的耳边响起了李白那豪放的诗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毛泽东屹立庐山之巅,眺望大江,目追其洪流奔腾入海时的气概,正与李白诗相仿佛。“云”本阴柔纤弱,而着一“横”字,它便有了力度,有了性格,显现出一种厚实的阳刚之美。“九派”字面指江河,但方圆九州亦映带其中。黄鹤楼是武汉三镇的象征,省作“黄鹤”,则无生命的楼也有了生命,浮空欲飞。如果说“云横”句是向西逆望上游的话,那么“浪下”句就是向东扫视长江的下游了。滔滔大江,带着时代的喧唱,消失在天尽头的烟雾氤氲之中。那儿,是富饶的江南地区。这两句,亦雄奇,亦空濛,一片诗意的深沉。她们既是写景,也是抒怀。奔浪正隐喻了社会历史的前进趋势。自然风物与人文哲理兼摄交融,象外有象,余韵无穷。

尾联巧用了一个与庐山有着密切关系的历史文化名人——陶渊明的典故。人将陶渊明笔下那超越历史的理想社会、乌托邦式的“桃花源”同今天的新社会相比较,以不乏幽默的语调问道:“桃花源里可耕田?”妙在一问便收,发人深思,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

总观全篇,这首诗气象恢宏,境界辽阔,在在见出诗人胸襟的博大,器度的轩昂。诚然诗中所歌颂的“热风”亦即“大跃进”,是政治、经济决策失误的产物,对此无可讳言。不过,她的确又是一首艺术水准很高的诗作,随着其所反映的具体时代愈渐远去,其超功利的审美价值将愈渐突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