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研究《西江月》

毛泽东诗词研究《西江月》

秋收起义



▲一九二七年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创作背景】

1927年的4月和7月,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屠杀。为了挽救革命,中共中央于8月7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的屠杀政策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并决定发动湖南、湖北、广东、江西四省的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武装起义。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当选为党的临时中央政治局的候补委员。会后,他回湖南着手组织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他在长沙制订了起义的行动计划。8月30日,在中共湖南省委常委会议上,他被任命为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书记。9月初,他来到江西安源,对起义作了具体的部署:成立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辖三个团,9月9日开始暴动,从三路会攻长沙。第一团以原北伐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为主,从江西修水向湖南平江进攻;第二团以安源的工人为主,向江西萍乡、湖南醴陵进攻;第三团以浏阳等县的农军为主,由江西铜鼓向湖南浏阳进攻。部署停当后,毛泽东前往铜鼓,拟随第三团行动,但路上被反动的民团抓获,及至设法逃脱,赶到铜鼓,已是9月10日。因此,第三团的起义时间比原计划推迟了两天。

由于起义的部队缺乏政治、军事训练,加上敌军又过于强大,战斗一开始,我方便连连失利。9月12日,第一团一部在中途叛变,团队伤亡甚大。14日,第三团在平江东南的东门市受挫。16日,第二团在浏阳城陷入重围。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毛泽东当机立断,于19日在浏阳东南的文家市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决定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率领已会合的起义部队改向罗霄山脉中段进发。10月,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这首词,当作于秋收起义开始时。



【注释】

〔旗号句〕当时起义部队的军旗为红色,中央为五角星,饰有镰刀、锤子(被误认为斧头),在旗面与旗杆相连接处是一长条白布,上面写着“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红色象征着革命,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锤子、镰刀则分别代表工人、农民。

〔匡庐句〕匡庐,庐山的别名,参见前《七律·登庐山》篇诗题注文。这里代指江西。

〔要向句〕潇湘,湘江的别称。又或指湘江中游与潇水会合后的那一段。这里代指湖南。按当时秋收起义各部的进军路线是由江西直扑湖南,以上二句纪此。

〔农民句〕同仇,同心协力,对付敌人。《诗·秦风·无衣》篇曰:“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秋收句〕秋收时节,指南方秋天晚稻等农作物成熟收割的季节。起义选定在这时候,是因为一则秋收后农民方才有空闲;二则这时地主开始收租,地主和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尖锐化。暮云愁,黄昏时天上云层堆积,阴气愁惨。象征起义前夕严酷凝重的政治形势。

〔霹雳句〕霹雳,雷鸣。喻言起义出乎敌人所料的突发性和震惊全国的力量。暴动,武装起义。



【押韵格式】

本篇共押用了两部不同的韵。上片的第一句、第四句和下片的第四句押用一部仄声韵,上下片的第二句和第三句押用一部平声韵,是为平仄韵错叶格。具体地说,“命”、“进”、“动”三字相叶(按三字本不在同一韵部,这里是用方音取叶),“头”、“留”、“仇”、“愁”四字相叶。按《西江月》调多用同一部韵平仄通叶,共押六韵,如前《西江月·井冈山》篇,即是其例。但亦有用两部不同的韵平仄错叶、共押七韵的,如《全唐诗》卷八九六《词》所录后蜀欧阳炯的两首《西江月》,兹举一首为例:“月映长江秋水。分明冷浸星河。浅沙汀上白云多。雪散几丛芦苇。扁舟倒影寒潭,烟光远罩轻波。笛声何处响渔歌。两岸苹香暗起。”毛泽东此词,押韵格式正与欧词相同。惟此体,清王奕清等《词谱》、万树《词律》均失收,因此人多不知,这里特为表出。

【修改情况】

据《解放军文艺》1957年7月号所载邓叙萍《读毛主席词的一点感受》一文披露,本篇未定稿,词题作“秋收暴动”,上片第三、第四句作“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修铜”,修水、铜鼓。“平浏”,平江、浏阳。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11月版《毛泽东诗词选》收录此词时所据之作者修改稿,已改定为现在这样。



【鉴赏】

1927年春夏之交,继蒋介石叛变革命之后,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政府也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公开宣布与共产党决裂,血腥镇压工农运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被葬送。“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8月7日,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后,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到湖南、江西筹备和策划秋收起义。这首词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他所领导的湘赣两省工农和一部分北伐军举行暴动,以血与火的语言,宣告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暴,继续坚持革命的那一段光辉历史。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开宗明义,庄严自豪。以对仗的形式写出,给人以声势赫赫、威风凛凛、红旗招展、阵容严整之感。9月9日后,起义军从破坏粤汉铁路开始,分别从江西西部的几个集结地出发,扑向湖南长沙。“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这两句点明行军方向,语气急促而斩截明快。“不停留”与“直进”连用,渲染出行军者昂扬的斗志、急迫的心情、加速的步伐和时不我待、日夜兼程的紧张气氛。读者似能看见一队队手持梭镖、身背大刀、肩扛土铳洋枪的革命军战士行进在湘赣交界处的崇山峻岭、田间水边,白天红旗引路,夜晚火把照明……似能听到嘹亮的军号声,急促的马蹄声和不停的脚步声。由于工农革命军的由赣入湘,目的是会合平江、浏阳的起义农民,协同攻打长沙,于是下片词的表现空间,也由上片的“匡庐一带”转入“潇湘”亦即湖南境内。

湖南一度是农民运动最发达的省份,北伐军进入湖南后,农民运动由秘密转为公开。到1927年4月,湖南农民协会会员已达五百多万之众,全国农民运动的中心也由广东转向湖南。5月21日,国民党长沙驻军团长许克祥在蒋介石、何键的秘密指使下发动反革命政变。党领导工农群众进行了英勇反击,计划攻打长沙,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者对国民党右派采取妥协态度,下令停止反击,致使各县农军被敌人各个击破,湖南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大革命失败后,一度被打倒的土豪劣绅卷土重来,疯狂地进行反攻倒算,残酷屠杀农协会员,制造白色恐怖。“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下片开头也以对句形式,表现当时空前激化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冲突,为秋收起义勾勒出了政治背景。面对反动派的嚣张气焰,除了同心协力进行反抗之外,别无选择。“秋收时节暮云愁”一句,展现了一幅黑云翻墨、阴暗惨淡、天地变色的极具象征性的黄昏图景,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愁”字,给人以沉闷、滞重、抑郁之感。这正是农民运动处于低潮并酝酿着再度爆发的那个特定时期的湖南农村现实的艺术写照。压迫愈深,反抗愈烈,蓄之既久,其发必速。“个个同仇”的广大贫苦农民,不堪忍受“重重压迫”,仇恨在增长,力量在蓄积,当这一切到达极限时,终于迸裂喷发,“霹雳一声暴动”。以“霹雳”喻暴动,笔力千钧,写出了起义工农迅猛神速、惊天动地的气势。结尾两句,先抑后扬,卒章显志,戛然而止,但那划破云空的道道电光和震撼山岳的隆隆雷声仍在闪耀、回荡

在毛泽东诗词所展现的人民革命战争的壮丽的历史画卷中,《西江月·秋收起义》当属开篇之作。这首与秋收起义几乎同步的纪实性作品,是六十多年前那场血与火的斗争的艺术实录。作者因情造文,无暇精雕细琢、刻意求工,有些地方以口语入词并采用湖南方音押韵,作品因此显得简括遒劲、犷悍豪壮;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者以诗人兼战士而置身于同敌人进行殊死搏斗的战争环境中的挥洒笔墨、叱咤风云的真情实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