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研究《水调歌头》

毛泽东诗词研究《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一九六五年五月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创作背景】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开创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1929年1月,他和朱德、陈毅等率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自此与井冈山阔别达36年之久。

1965年5月22日至29日,毛泽东在巡视大江南北的过程中重上了井冈山。这期间,他居住在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的茨坪,视察和了解了现今井冈山地区的水利、公路建设和人民生活状况;会见了当年的老红军和烈士家属,向他们表示慰勉之情;还同当地的干部、群众亲切交谈,鼓励他们把井冈山建设好。25日,他赋此词抒感写怀。在此前后,他还填写了主题大致相同的另一首词《念奴娇·井冈山》。



【注释】

〔题〕井冈山,见前《西江月·井冈山》篇词题注文。

〔久有句〕凌云志,《后汉书》卷二八《冯衍传》载,冯衍自谓“常有陵(同‘凌’)云之志”。本指大志、壮志,这里用为双关语,也指登高把云彩踩在脚下(即重上井冈山)的志愿。

〔千里句〕寻,寻访。故地,昔日战斗、生活之地。

〔到处句〕莺歌燕舞,苏轼《披锦亭》诗曰:“燕舞莺啼春日长。”元代杨讷《西游记》杂剧第三本第九出:“莺歌巧韵,燕舞纤腰。”这里既是实写井冈山春天的欢快之景,又象征着井冈山地区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欣欣向荣。

〔更有句〕潺潺,流水声。

〔高路句〕高路,英语“公路”(high way)的直译。这里指1960年冬修建的从江西宁冈砻市至井冈山茨坪的盘山公路。

〔过了句〕黄洋界,见前《西江月·井冈山》篇“黄洋界上炮声隆”句注文。

〔险处句〕不须看,不必看,用不着看。看,这里读平声。按毛泽东这次上井冈山,途经黄洋界时,曾下车察看仿照当年原样修复的守卫哨口的红军的营房,并信步登上哨口,巡视1928年8月黄洋界保卫战时红军所筑工事的遗迹,以及自己当年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上山时走过的小路,眺望远处的层峦叠嶂。以上二句,一方面是赞叹黄洋界地势的险要,一方面也是喻言经历过井冈山时期的艰苦斗争后,任何困难险阻都不在话下。

〔风雷动〕风雷,见前《七律·和郭沫若同志》篇“一从大地起风雷”句注文。动,起动、运行。

〔旌旗奋〕旌旗,此指革命的战旗。奋,振展、飞扬。

〔是人寰〕人寰,人间。以上三句是说,革命的武装斗争遍及世界,这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十八年过去〕1927年,毛泽东初上井冈山;1965年,重上井冈山。两限之间的跨度为三十八年。

〔弹指句〕弹指,佛家语,即勾指弹一下的工夫,极言时间的短暂。宋释法云《翻译名义集》卷二《时分》引《阿毗达磨俱舍论》曰:“壮士一弹指顷六十五刹那。”一挥,一扬手,即弹指时的动作。

〔可上二句〕上九天揽月,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曰:“欲上青天览(同‘揽’)明月。”九天,《孙子·形》篇曰:“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宋梅尧臣注曰:“九天,言高不可测。”旧说天有九重,故称。揽,挽取、采摘。五洋,指世界五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南冰洋(实为南极洲)。捉鳖,元康进之《梁山泊李逵负荆》杂剧第四折:“管教他瓮中捉鳖。”《艺文类聚》卷九六《鳞介部》上《鳖》引晋代潘尼《鳖赋》曰:“有东海之巨鳖,乃负山而吞舟。”

〔谈笑句〕谈笑,极言轻松、不费力。凯歌还,陆游《出塞四首借用秦少游韵》诗其一曰:“壮士凯歌归。”以上三句谓对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来说,世上没有什么困难可言,上天下海,揽月捉鳖,无所不能,谈笑之间便胜利回还。

〔世上二句〕《西游记》第二回:“祖师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词句从此化出,谓只要肯下决心攀登,则险峰可上;只要肯下决心干事,则天下无难。



【押韵格式】

本篇守谱押用同一部平声韵,韵脚分别是“山”、“颜”、“端”、“看”、“寰”、“间”、“还”、“攀”。此外,“志”、“地”、“水”、“事”四处暗叶,“月”、“鳖”两处暗叶,这就构成了以一部平声韵为主韵,添叶两部仄声韵为辅韵的新格局,别有一种音韵之美。



【鉴赏】

井冈山,中国革命的发祥地。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阔别三十多年,内心充满了感慨和喜悦。

上片起句“久有凌云志”,劈空而下,声势不凡。“凌云”既是形容山势之高,也昭示了词人志向的远大,这“凌云志”,就是当年初上井冈山,开创根据地之“志”,也是今天重上井冈山,开拓新征程之志。一个“久”字,连结今昔,指向未来,词约意丰,一字生风。其次,“久”字还突出了诗人的心理蓄势和期望价值。“重上”二字,显然是以井冈山的过去和现在作为审美背景的。看到井冈山的今天,不由忆起它的昨天。“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前句深挚地表达了对井冈山和老区人民的情意,“千里”写行程之远,“故地”写梦魂所系,“寻”写感情之殷。后句点出解放后的井冈山,变得如此壮美。这里的“变”字,联结了过去,突出了现在。回应了“久有”和“重上”。在描述“新颜”时,词人摄取了几个典型的镜头:莺歌燕舞,流水潺潺,高入云端的公路。这里,视觉意象与听觉意象融为了一体。“高路入云端”,既赞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也补充井冈山之高峻。从艺术上看,又形成了国画山水的意境。很明显,这些景物着上了词人浓重的情感色彩。此时,词人的情绪格外轻松愉快,一方面是故地重游,另一方面也因为那几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故词人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进一步体现了词人的豪壮情怀。黄洋界是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最为险要。词人登上黄洋界,想起当年黄洋界保卫战,对未来信心更足。据当时陪毛泽东上井冈山的同志回忆:“他老人家不顾一路乘车的疲劳,风尘仆仆,登上黄洋界。黄洋界上,阳光灿烂,显得格外壮丽。毛主席他老人家站在最高处,极目远眺,久久不离。”这段回忆可以印证词中所表现出的毛泽东的心境:当年血与火的战斗难关都闯过来了,现在和将来还有什么艰难险阻不能超越呢?“不须看”表现了对困难的蔑视,也表现了对前途的自信与乐观。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过片,词人由过去的战斗生涯,自然地想到了眼前的世界形势。连续三个三字句,奏出了充满阳刚之气的时代强音,揭示了革命可以改造一切的客观真理。接下去的“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两句,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与情感的内涵。词人两次上井冈山,时间跨度达38年之久。这38年,从个人以及中国革命的历史看,该是多么的漫长啊,其间经历的坎坷磨难难以数计。但从宇宙的历史看,从时间无限的角度看,它又仅仅是一瞬间。从这两句,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对宇宙和历史的俯视感,从而窥见其博大的情怀。继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三句,则充满了理想的色彩,进一步托出了词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豪迈气概,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的信心。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面对困难镇定自若,“谈笑凯歌还”正形象地显现了他的这种气度与风采。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有“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之句,辛弃疾《六州歌头》词也有“方谈笑,整乾坤”之句,与之相比,毛泽东的词句,更多几分潇洒与雄奇。以上三句,不但突出表现了毛泽东的个性特征,同时也向世界表明:对中国人民来说,世间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最后二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从俗语化出。词人由登黄洋界以及对革命斗争历史的回顾,升华出这样包含着深刻哲理的词句,作为全词的收束,同样是在豪迈中充满轻松与自信的。这一哲理的得出,并非靠抽象的议论,而是从词的艺术形象中自然总结出来的,这充分显示了词人在创作上的造诣和功力。

毛泽东是一代词人,也是一代伟人。宏大的气魄与从容的气度,已形成他的一种文学创作的优势和定势。他的诗词,是以豪迈为基调的。可是,这首词的豪迈与他以往诗词中的豪迈还不完全一样,其中更多了几分轻松。

其次,全词的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达到了巧妙的结合,层次结构搭配相当和谐。

以口语、谚语入词,则是这首词语言上的重要特点。“口头语言,俱可入诗,用得合拍,便成佳句”。(清钱泳《履园谭诗》)如本词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等句,既明白如话,又辐射出深刻的思想与艺术热力。特别是它化用俗谚而又丰富了谚语的内容,同时与开头的“凌云志”相呼应,使人们认识到,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有“登攀”精神。词的境界因而大大提高,审美意味也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