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①娄山关,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是防守贵州北部重镇遵义的要冲。中央红军长征时,于1935年1月占领遵义,召开了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会后,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原准备在泸州和宜宾之间渡过长江,没有成功,就折回再向遵义进军,在途中经半天激战打败了扼守娄山关的贵州军阀王家烈部一个师,乘胜重占遵义。这首词写的就是这次攻克娄山关的战斗。 ②“西风”二句,可参看宋代蒋捷《虞美人·听雨》词:“断雁叫西风。”霜晨月,谓清晨时霜华铺地,残月在天。 ③“霜晨月”句,本调上下片第三句,多叠用第二句末三字,这里即循此例。 ④马蹄声碎,唐代岑参《卫节度赤骠马歌》曰:“弄影行骄碧蹄碎。”又,刘言史《春游曲》二首其二曰:“碧蹄声碎五门桥。”碎,形容马蹄声清脆错落。 ⑤喇叭声咽,唐代李白《忆秦娥》词曰:“箫声咽。”喇叭,指军号。咽,形容声音低沉断续。 ⑥雄关,雄伟的关隘。漫道,空说、枉说。真如铁,真的像铁一般坚固。 ⑦而今,如今。从头,重新开始。以上二句语义双关,既是说红军再次跨越娄山关,又喻指遵义会议后,中国革命重新开始起步向前。 ⑧苍山如海,谓苍翠的群山绵延起伏,无边无际,犹如波涛汹涌、浩瀚汪洋的大海。 ⑨残阳如血,杜甫《喜雨》诗曰:“日色赤如血。”

【赏析】

使用《忆秦娥》这个词牌的词始见于宋代黄昇编的《唐宋诸贤绝妙词选》,题李白作,其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一句,故名《忆秦娥》。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在娄山关战役胜利之后所写,最早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发表时没有标明写作时间。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时,将写作时间标明为“一九三五年二月”。这首词上阕写的是红军向娄山关进军的途中,下阕写的是娄山关战役胜利之后的景象。

这首词以“西风烈”三字起笔,气势如虹。在苍茫的云贵高原,时常有大风吹过。会值清晨,诗人置身此地,首先感觉的就是无处不在的西风。毛泽东在形容西风的时候,用了一个“烈”字。此处这个“烈”字通“颲”字,《说文解字》中释道:“烈,火猛也”;“颲,烈风也”。颲、烈,二字同源。毛泽东拿本意形容火猛的“烈”字来形容西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风的阔大和威猛,像熊熊大火燎原而至,成功地烘托出苍茫甚至有点悲凉的氛围和基调来。

第二句是“长空雁叫霜晨月”。在辽阔的高原上,秋风如此之大,任何声音都可以传得清晰悠远,尤其是声声感发人思的雁声。循着雁叫之声,诗人抬头望去,只见霜降四野,月照八荒。“霜晨月”三字,简洁扼要地写出了月色下的情景和氛围。“霜晨月”,既可按照字面意思解释为在下了霜的早晨看到了高空的月亮,但如果理解为晨月之光皓洁如霜,亦未尝不可。意境浑然,思致动人。

紧接着,按照词牌要求,诗人叠韵而继用“霜晨月”。如果说前面的“霜晨月”写的是皓月当空,霜降晨曙的话,第二个“霜晨月”写的应该是月光泻地的意境了。顺应着这个叠韵效果,很自然地从天上转到地上,从而自然地引出了“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以此来收结上片,深得作诗“不烦绳削而自合”(黄庭坚《与王观复书》)之妙。

根据毛泽东的回忆,这首词的上阕写的是娄山关战役之前,军队“在接近娄山关几十华里的地点,清晨出发,还有月亮”(毛泽东对郭沫若《喜读毛主席的〈词六首〉》的修改)。在当时的形势下,战士们知道前方有等待鏖战的敌人,既要抓紧时间迅速疾奔,还必须小心谨慎,因而行伍之间高度紧张而安静。这样一来,间杂着的细碎的马蹄声和低沉的喇叭声就凸显出来。毛泽东在此处撷取“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个声音意象来写整个大军紧张的行军过程,有“深山藏古寺”之妙,不仅生动地补足了行军影象中的细节,也反映出了整个部队急速行军的声情状态。

词的下阕转而写娄山关战役胜利结束之后的景象:“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漫道”,就是不要说的意思。娄山关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建立在峻拔的山峰之间,是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和贵州北部的险要之地。《贵州通志》说娄山关“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正可谓是“雄关如铁”。然而毛泽东大笔一挥,在词中以“漫道”二字将这雄关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展现出了他博大的胸襟和恢弘的气度,以及蔑视艰苦、不怕万难的大无畏精神——不要说娄山关山道雄伟如铁,如今我们迈步再次越过!

“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一句是整首词的关键。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句,有必要对人当时的写作背景做一个简单的交代。写作这首词时,红军正在长征途中,并且于当年,也就是1935年的1月7日占领了遵义城,1月10日攻克了娄山关。在遵义城中,中共中央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实际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之后,红军离开遵义向四川南部进发,但是这一意图被蒋介石发觉,在途中层层设防。红军改变计划,突然抛开四川敌军,转头东进,并于2月25日第二次攻克娄山关,2月28日重新占领遵义,歼灭王家烈部,获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大胜利。“而今迈步从头越”,字面上解释就是指的第二次攻克娄山关,再次越过如铁雄关。然而从诗人本身来讲,这不仅仅指的是对娄山关的第二次跨越,也是他本人此时心情的一种真实写照。遵义会议之前,毛泽东处处受掣肘,红军也屡遭败绩。但是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重新回到了领导核心岗位,并且率领军队打了一个大胜仗。他在展望未来时流露出的信心,他要率领军队“从头越”的壮志,在这句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接下来,“从头越”这三个字在叠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从这三个字中,可以读出一种坚实的力量。而在“从头越”过娄山关之后,诗人来到了山顶,看到了一片苍茫的大山,在夕阳残照下犹如汪洋大海,气势浩大。毛泽东在回忆起“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两句诗创作的情况时,提道:“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自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毛泽东对郭沫若《喜读毛主席的〈词六首〉》的修改)这种写词的方法正合于“登高极目,临水送归,蚤雁初莺,花开花落,有来斯应,每不能已。须其自来,不以力构”(王士禛《渔洋诗话》)的作诗典范。这两句词可谓是情景交融。用“海”这样一个动态的意象去比拟莽莽苍山,十分生动地呈现了山的连绵不绝;用“血”这样一个鲜活的意象去比拟夕阳,将夕阳鲜艳的颜色形容到了极致。这样一来,就把眼前的客观景象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然而这两句词的功用又不仅限于此,它还是作者感情的落脚点。毛泽东在回忆这首词的写作过程时提到,“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毛泽东诗词十九首》)。所以,当毛泽东怀着“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样的豪情登上娄山关后,这样激越的情感并没有进一步勃发,而是在残酷的现实前冷静下来。看着面前莽莽的大山,想到长征路途遥远而曲折;看着如血的残阳,想到娄山关一役以及长征以来牺牲的战士,毛泽东的心情变得复杂起来,最终归于沉郁。

总体来说,这首词前后行文整饬,结构严谨,虽然说是毛泽东的乘兴之作,但是“气象混沌,不可句摘”(严羽《沧浪诗话》)。词的上下阕给读者呈现了两幅浑然一体的画面,着色浓烈,很容易激荡起读者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怀念和心中的革命情怀。这首词上下阕的基调有所变化,上阕苍劲悲怆,下阕则在自信豪迈中透露出作者内心的沉郁来。但是这两种不同的风格,却在毛泽东深厚的笔力下得到了很好的融合与统一。清代的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说诗晬语》)毛泽东正是凭着他阔大的胸襟和丰富的学识,才在战争的腥风血雨中,留下了这样一篇篇精彩的词作。

文章作者:刘怀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