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谢榛·远别曲》原文赏析
郎君几载客三秦,好忆侬家汉水滨。门外两株乌桕树,叮咛说向寄书人。
《乐府》中的离别曲,不论是《古别离》,抑或是《生别离》、《长别离》、《远别离》,其主题皆是写离别相思之情。谢榛这首《远别曲》,亦属此类。全诗以一女子的口吻写她因“郎君”客去三秦,长久别离,而产生的无穷思念之情。写得亲切、含蓄、余音袅袅,深得乐府精髓。
“郎君几载客三秦,好忆侬家汉水滨。”诗的第一第二句写了三层意思: “三秦”、“汉水”,天北海南,迢迢千里,以照应题面的“远别”,这是一层;韶光如水,君去忽已数载,却至今仍未家回,以“几载”表明郎君别离时间久远,这是二层;宽阔的汉水江南上,成天是千帆竞发,来往不绝。于这千帆之中,是否有从三秦来的郎君呢?可是,过尽千帆皆不是,等来的只是万千相思。一个“好忆”,就深刻表现了这个难抑相思之情的闺中少妇种种复杂的心态,这是三层。三层意思层层都写远别,应该说诗歌的前半部分,已把题意点得相当显豁。下半部分如何铺展,如何收结,这里就要看诗人的本领和才情了。
谢榛不愧是个写诗高手,他把笔锋一转,借物造情,宕开了种种美丽的想象。那位汉水滨的“侬家”纵然整日伫立窗前,可是,望穿秋水,还是不见郎君的帆影。无奈,只得寄书以诉衷情。但是,这封信该怎么写呢?诗人偏偏不讲,而是说:“门外两棵乌桕树,叮咛说向寄书人。”乌桕树,是江南农村常见的树木。“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南朝乐府《西洲曲》)“门前乌桕树,惨澹天将曙。鸂鶒飞复还,郎随早帆去。”(唐温庭筠《西洲曲》)在这里,乌桕树和青年男女爱情生活有着密切关系:乌桕树那浓密枝叶覆盖的阴影,是青年男女爱情活动的场所。乌桕树,自然成了青年男女爱情的见证人。谢榛诗中的“乌桕树”显然是沿用了前人乐府诗中的传统意义。想当初,这一对青年在乌桕树下,曾相互诉说过多少支动听的心曲,而这些动听的心曲,却是“两心之外无人知”。“叮咛说向寄书人”,就是借两情欢爱的见证人——乌桕树,向被寄书的郎君殷勤地叮咛。乌桕叮咛些什么呢?诗人没有再写,而是留给读者去补充。全诗就在风吹乌桕的沙沙声中结束了,使这支远别的歌留下了不绝的余音。
《远别曲》,是诗人的得意之作。在《诗家直说》中,它是作为诗人的一种作诗方法的标本被列举的。这种作诗方法诗人称它为无米粥法。何谓“无米粥”法?诗人说:“如客游五台山访禅侣,厨下见一胡僧执爨,但以清泉注釜,不用粒米,沸则自成饘粥。此无中生有,暗合古人出处。此不专于学问,又非无学问者所能到也,予因六祖惠能不识一字,参禅入道成佛,遂在难处用工,定想头,炼心机,乃得无米粥法。”由此可见,“无米粥”法是谢榛自己提出的一种诗歌理论。这种理论的根本点是“悟”,是无中生有。谢榛的这首小诗,确实有点“无中生有”的味道,特别是“门外两棵乌桕树,叮咛说向寄书人”这两句,诗人不受现实世界客观物象的限制,不执着追求物象世界的逼真性。在诗人看来,作为这对年轻人定情之时的见证人乌桕树,惟有它,最了解这思妇的心迹;惟有它,能向郎君传达“侬家”现在对郎君的一片思念之情。使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而表达含蓄,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