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歌·(寄生草)一面琵琶在墙上挂》原文与赏析
一面琵琶在墙上挂,猛抬头看见了它。叫丫环摘下琵琶弹几下。未定弦,泪珠儿先流下。弹起了琵琶,想起冤家,琵琶好,不如冤家会说话。(重)
这支小曲写一位闺中小姐对情人的思念。曲中对那思念之情的表达,不是景物烘托,也不是直白的倾吐,而是描述人物由琵琶引发的一缕情思,自然生动又具体形象地表现了她复杂微妙的内心情感。
小曲一开始,就点出牵系着这位深闺少女思想情感的物件。“一面琵琶在墙上挂,猛抬头看见了它。”在古代诗词或小说戏曲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节,但那物件常常是某种金玉饰物,或是一块罗帕,一方花笺。而这里却是挂在墙上的一面琵琶。同玉佩、香巾等物比较,琵琶的特点是,人们可以在弹奏的乐曲中寄托难言的隐情,即所谓“琵琶弦上说相思”(晏几道《临江仙》)。所以相对说来,这琵琶也算有几分灵性,能够传诉人物的心声。这少女把它作为闺中伴,看来是非常喜爱它。少女“猛抬头”看见了挂着的琵琶,这个细节表明先前小姐正在低垂花面,细想心事。在自想心事之时,猛抬头看琵琶,这又表明,小姐内心所想,同这琵琶有关,作者全不说破,但只轻轻点到,微露端倪。
物件点明之后,下面深入一步,写少女弹拨琵琶。她先是让丫环把琵琶摘下,欲要弹奏。由抬头看到摘下弹弄,这是一个发展。诗中虽未描写这些举动行为一定同内心情感联系着,但我们可以想到她的脸上一定挂着忧郁,心中一定泛动着感情的波澜。当琵琶抱在怀中,那感情的涌动更强烈了,因而,她未待定弦,就忍不住潸潸地流下泪水。这里作者仍把少女的内心活动隐着不说,同前面的看琵琶、摘琵琶相比,这句写流泪感情是发展了,可以算作一扬;但同后面的直抒恋情相比,这句还是一抑。作者冷静地描写人物的外在情态,却不说个中原因,这样半含半露,引而不发,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泪水是情感的生成物,我们可以断定这位少女必有隐衷,可这隐衷是什么,我们只能随着作者的笔,一步步去探寻。就这样,读者的情感被作者调动起来,并紧紧地牵住。
有了前面两层的铺垫、蓄势,读者的感情已向高潮步步推进。这时作者方引满而发:原来这位少女“弹起了琵琶,想起了冤家”。谜底一语道出,十分简洁。“冤家”是对情人的爱称。至此,琵琶同情人联系起来,前面提及琵琶的语句都被赋予了特别的抒情意义。但读者还不禁要想:这琵琶同少女的情人究竟有什么具体的关联呢? 这时作者写出了少女的两句内心独白:“琵琶好,不如冤家会说话。”噢,原来如此!少女可以弹奏乐曲,把自己的相思诉于琵琶,可是,如何倾吐也不会得到回音,而自己的情人就不同了,他 “会说话”,这三个字表明少女曾同情人有过幸福的交谈,情人那深情的话语,昨天抚慰了她,今天诱惑着她。她多么希望能再经历一次。可现在,只有当时自己怀抱的琵琶,情人却不能来到自己的身边;这琵琶虽然让人记起那美好的情景,但不管她怎样倾心地诉说,琵琶总不会回她一段绵绵的情话。这最后两句是题旨所在,这题旨一出,人物的感情线便十分清晰,我们完全了解了这位少女,原来是她见琵琶想情人,又因物在身边,人在他处,于是情不能已,不觉泪水涟涟。
这支小曲用笔很讲究曲折。作者本来是写人物感情长河中的一个涟漪,写它的发生,写它的摇漾,最后写它的激荡。但作者并不直接描写人物的情感。除了最后两句的明写,前面都是以人物的动作、情态来表现,隔开一层,含而不露,以具体的形象引发读者的联想,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小曲的结构也是步步设疑,一步一顿,步步作结,又层层推进,最后如水到渠成,揭出题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