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民歌·陇头歌辞》原文与赏析

《魏晋南北朝民歌·陇头歌辞》原文与赏析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朝发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陇头歌辞》属乐府《梁鼓角横吹曲》。北朝社会经常发生战争,整个北朝历史,可以说几乎与战争相始终。在战争的同时,就要发生野蛮掠夺人口现象。这样,就有一批劳苦百姓被迫离开故土,转徙他乡。他们自然无比愤慨,同时也产生一种绝望的悲哀之情。这三首就是表现这样一种流亡在外,思念家乡的悲苦心情的。

第一首写由于目睹陇山流水,而联想到自己飘泊不定的处境。陇头,即陇山,亦名为陇坂、陇坻、陇首,在今陕西省陇县西北。《三秦记》云:“其坂九回,上者七日乃越。上有清水四注下,所谓 ‘陇头水’ 也。”由此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陇头流水,流离山下”的诗意。流离,犹“淋漓”,陇山之流水,淋漓四下,汇聚在山间。就是这种高山流水的自然现象,却引起了这位羁旅异乡之人的无限愁绪。百川归大海,陇头之水的日夜流淌必有归宿,自己羁旅他乡,却无有归期。这怎能不使他愁绪满怀!“念吾一身,飘然旷野”,可以说是这位流离之人极为凄苦的内心独白。他遭难流离,孑身一人,飘然于旷野,充分地流露出了他那绝望的悲哀与愤激。此诗虽然只是四句十六字,却将异乡游子触景生情,睹物伤怀的画面,艺术地再现出来了,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游子正飘然旷野,凄苦无依。诗篇虽短,读之使人哀不尽哀。

第二首诗极为形象地描写出陇头的酷寒,以及飘泊此处的游子所遭受的苦难。“朝发欣城,暮宿陇头。”“欣城”为何处,地点无考。从“朝发”与“暮宿”来看,这位游子所遭受的飘泊之苦,已是可想而知了。羁旅之辛劳,忍饥挨饿之苦,一起向他袭来,可谓是艰辛备尝。这怎不令人惨惨心悲!但游子所遭受的苦难不止于此,于是诗篇又接着写道:“寒不能语,舌卷入喉。”这真是雪上加霜!本来已是饥饿备尝,疲惫不堪的游子,此时又要遭受寒冷的威胁。那陇头天气酷寒,冷得使人都不能说话,舌头快卷缩到喉咙里去了。一个被迫转徙的游子,单衣薄衫,怎能忍受住这种酷寒!羁旅异乡的游子的这种遭遇,怎能不使我们产生共鸣!这首小诗,用极平常之语写出,却产生了意味蕴藉的艺术效果,那行役、卷舌之苦,使人久久不能忘怀。

第三首诗是借陇头流水幽咽的声音,衬托游子无比思念家乡的痛苦感情。同一景致,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感触与联想。陇头流水,对于这位羁旅之人来说则是引发他无穷悲感之物。正当游子沉浸在无比深沉的痛苦之中,再听到陇头流水,更增加了悲苦之意。“陇头流水,鸣声幽咽”,这可以说是游子内心悲苦心绪的写照。那陇头山之流水,四下淋漓,发出的声响如幽鸣低泣之声。此二句使人顿生悲感,胸臆郁塞。这前二句是为后二句作铺垫,在渲染了悲凉的氛围之后,接着推出后二句,点出悲哀的缘由:“遥望秦川,心肝断绝。”秦川,陇山以东的关中平原,这是个富庶之地。游子遥望富饶的家乡——关中平原,再对比自己所在的“寒不能语”的陇西之地,想到自己孑身一人,飘然旷野的处境,怎能不发出 “心肝断绝”之感叹!这最后采用直抒其情的手法,更增加了这首诗的悲凉色调。使我们感觉到游子在遭受了种种苦难之后,遥望自己的故土,再也不可遏制的情感,如同开闸之水一样,喷泻出来,其思乡断肠之貌,鲜明活现。

这三首诗,既有独立的艺术构思,又是一幅不可分割的浑然一体的艺术画面。每一首都没有离开哀、苦这个主旋律。阅读之后,足以使人产生共鸣!萧涤非在《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中说得好: 《陇头歌辞》“真情实景,最是动人。梁陈以还,陇头之作甚多,皆不及此。脚酸舌卷,行役之苦,心肝断绝,思乡之情,然终不以此,歔欷欲泣,故自尔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