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民歌·挂枝儿·冬》原文与赏析
三冬天,受不得凄凉况。雪花飘,雨花飘,风儿又狂。夜如年,独自个无人伴。拥炉偏觉冷,对酒反生寒。便有那棉被千重也,孤眠人蓋得暖?
这是一首孤独者感时伤怀的诗,是一曲伤心人低徊哀戚的歌。它虽无深刻的思想意义,但由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把感情抒发得颇为真实流转,却也足以令人回肠荡气,产生共鸣,不失为佳作。
开篇即怅然而发叹息之声,将难以摹状的情绪总括托出: “三冬天,受不得凄凉况。”“三冬”,指冬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十二月。“受不得”,犹言禁受不了。开宗明义,直接入题,点明时序乃在岁暮之际。为什么劈头便道出时序,以 “三冬天”领起?不言初冬或其他时节,这固然是由于此时最是天寒地苦,满目尽皆萧杀,使人见而伤感最易最深;但更重要的在于暗示岁尾予人的特殊刺激——年关在即,别家远游在外之人该当回归团聚,享受天伦之乐,而自己仍是形影相吊,孤寂凄惨。时序是最寒最苦的时序,境遇是最悲最惨的境遇,因此,感叹“凄凉”,言精神竟至禁受不了,才真实可信,容易引发共鸣。
天寒岁暮已然禁受不了,可偏偏又遇上这样的情况:“雪花飘,雨花飘,风儿又狂。”这三句,抓住最搅扰人情绪的自然景象,以简笔进行环境的勾勒,有力地渲染出凄凉的氛围。这是写景,也是抒情,是景中融情。通过客观世界苦寒杂乱的描绘,传递出抒情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悲苦,引导读者步入雨雪纷至、狂风肆虐的环境之中,去体味孤人儿的凄凉与感伤。
“夜如年,独自个无人伴。”接下来的两句,写寒夜与风雪相伴同来,进一步渲染凄凉的气氛。前句写自己的切身感受:长夜漫漫如年;后句述说个人的境遇:如年的长夜中竟无人相陪相伴。虽不言凄凉而凄凉自见。至此,才点明“受不得凄凉况”的实质性问题:感时伤怀情绪如此强烈,归根结蒂缘于冬夜无人相伴。
在天寒岁暮,风雪交加,长夜如年,无人相伴时,其内心之凄凉可想而知。怎熬过这冬夜的时光,融化这凄凉的冰点?别无他法,只有求助于炉火和烈酒了,但不料“拥炉偏觉冷,对酒反生寒”。拥,即围着。对酒,即朝向着或面对着斟满的酒怀。抒情主人公围着熊熊的炉火,喝着驱寒生热的醇酒,原想驱除一些寒意,排遣一些凄凉,可是这炉火,这美酒的作用恰恰相反,不仅未能如人所愿,反而却使人倍感寒冷孤凄。这两句中的“偏觉”与“反生”两词,用得极妙,传神地写出了事与愿违的独特感受,突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凄然惨然,尽管主观上想排除它,但客观现实仍给他以强烈的刺激,周身虽然已经发热,但心中的苦寒却依旧如恒。
天冷,身冷,心更冷,那孤独凄凉的凝愁坚冰,火融化不开,酒驱遣不散,真使人陷入了绝境,叫人怎能捱得下去、承受得了?凄凉的人无以解脱,面对苦寒的长夜发出哀切的呼喊:“便有那棉被千重也,孤眠人蓋得暖!”结尾以极度夸张的方法,把凄凉的情状、凄凉的情绪,推至极点,在近乎绝望中又顽强地流露出些微的企盼。以夸张的激问作结,无疑而问,加强所肯定的意思,比直说更有分量; 在 “暖”字上刹住,很有笔力,颇见匠心。
《冬》通过三冬特定环境的描写和生活感受的述说,刻画了一个寒夜坐卧不宁、凄凉无以排遣的孤独者的形象,抒发了凄然抑郁、怅然、惨然的孤苦哀愁。
这首歌谣,通篇贯串的是“凄凉”二字。诸如此类的作品,可谓恒河沙数,但此篇却独有魅力。这突出地表现在感情的真实浓烈上,表现在感情的特殊表达上。它抓住“凄凉”二字,写景抒情,环环紧扣,步步紧逼,直至峰巅刹住。中间又用递进加倍的写法,不说围炉对酒驱除不散凄凉寒冷,而说想驱寒逐冷却“偏觉冷”“反生寒”,这已经不是一般的深入,而是加倍深入了。表达方法特殊,因而也就把内心情绪抒写得倍加真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