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民歌·题嵩山峻极中院法堂壁》原文与赏析

《宋代民歌·题嵩山峻极中院法堂壁》原文与赏析

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争似满炉煨榾柮, 慢腾腾地热烘烘。

《许彦周诗话》: “宣和癸卯,仆游嵩山峻极中院,法堂后檐壁间有诗云云。”

这是题在嵩山峻极中院(佛寺名)法堂(和尚说法的庙堂)墙壁上的一首诗。据《许彦周诗话》中 “宣和癸卯”的说法,则知此诗题于宋徽宗宣和五年 (1123) 之前。

宋人多喜作哲理诗,如苏轼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二首》之一)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这首 《题嵩山峻极中院法堂壁》也是一首说理,它也和前举的几首诗一样,通篇运用比兴手法来说理。

首二句,写乱蓬蓬的一团茅草,蓦 (mo)地 (忽然)燃烧起来,火光冲天,忽然很快地又烧尽了,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留下来。如果只把这两句诗看成是纯粹的叙事诗,那就毫无诗味可言了。实际上,作者写这两句诗,其寓意是,人们所追求的荣华富贵都是非常短暂的。得到权势财利的人虽一时炙手可热,气焰冲天,但很快地便如从邯郸之梦中醒来,眼前又是一场空。作者批判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热衷功名利禄的想法和做法。把功名利禄比作一团茅草,而且是乱蓬蓬的一团茅草,它本身就是虚的,无用的,而且是杂乱的,如果说它还能发光发热,那也只是如过眼云烟,是暂时的火光冲天,但一下子就燃尽了。这一比喻是非常恰当的,也是贴切的。如果说这开头二句是作者以比兴的方法,否定世间的功名利禄,那么下面两句就是表达作者的正面看法了。

三、四两句,争似,即怎如。煨(wei),把东西放在火灰中慢慢地烧烤。榾(gu),木头节子;柮(tu),竖的门闩。三、 四两句的意思是,烧茅草哪如在炉中的火灰里烧木头节子及门闩关,它们慢慢地燃烧,烧得满屋热烘烘的。这两句诗是规劝人们脱离尘世的功名利禄,入山修炼,这样才能长生久视,颐养天年,平平安安舒舒服服地度过一生。本诗从积极方面说,是否定和批判了追求功名富贵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宣扬了佛道的出世思想,以及安于现状、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诗人除运用比兴手法外,还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以茅草的速燃速空与榾柮的慢烧发热作对比,从而肯定了超脱尘俗、明哲保身的生活态度,给人以对比鲜明而又形象生动之感。诗的语言通俗流畅,三组叠词的运用,更使人感到音韵和谐,而又具有口语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