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民歌·生查子》原文与赏析
一树涧生松,迥向长林起。劲枝接青霄,秀气遮天地。郁郁覆云霞,直拥高峰顶。金殿选忠良,合赴君王意。
这首生查子和前首生查子内容皆求仕进,末句同见 “君王”,但前首表现的是将士欲立武功的雄心壮志,这首表示广泛的才与德。
这首辞的最大特点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长林”、“高峰”比喻雄才培育之地,“松”、“劲枝”、“秀气”比喻雄才。人才的培养,对一个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大事。古代增设翰林院,诚招并培养天下有才有志之士。
在此辞的前部分,一字未提人才,只是在文章的最后两句点明题意,“金殿选忠良,合赴君王意”。辞的前部分说的是松树的品格,挺拔、正直、向上。无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喜欢用松树的品格来赞扬某人的高尚情操。
青松固然有它特殊的性格与风姿,但是若没有成林,松树会显得孤单势弱;若没有高峰,青松便不会那样庄严、挺拔,英姿飒爽。所以,长林与高峰对于青松来说,是不可缺少的育才用武之地。辞作者用长林、高峰比喻国家培养人才之地,用松比喻雄才实在是恰到好处。
本辞在写松的姿态与个性时,用的是四个比较有力度的动词,“接”、“遮”、“覆”、“拥”。“接”字是说松的枝条长得高,直冲云霄,说明雄才的高尚与知识的丰富;“遮”是说雄才的才气广博,能遮天盖地; “覆”也是说雄才的高尚与知识的丰富;“拥”是说雄才才气滚滚来,簇拥在高峰顶端,即是在育才之地,大展才华,为国效忠。这四个动词所包含的深刻含义都是为辞的最后两句服务,国家精选忠良之士,只有具有这样雄才之人才符合君王之意,虽然选雄才为效忠君王,从某种程度上说有局限,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选雄才为国尽忠也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它远比庸才掌权主持国家要事要进步得多。
动词的运用在诗辞中很关键,此辞中动词的运用就显出它的优势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