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歌声才是自己的》原文|赏析

遍山羊群是奴隶主的,

软软牧鞭是奴隶主的,

牧羊姑娘是奴隶主的,

牧场上响起了悲歌,

唯有歌声才是自己的。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第四分册

彝族奴隶的这支悲歌揭露了农奴制之下人世生活的不平,反映了他们的怨愤和不甘屈服的精神。

抒情主人公或许就是一位彝族牧羊姑娘,她想到自己凄苦的命运,不免悲从心来,放声唱出了这支悲歌。

歌的前三行由远及近,层层进逼,把奴隶的一无所有彻底道出:漫山遍野的羊群是奴隶主的,手上放牧的鞭子是奴隶主的;其实又何止羊群、牧鞭呢,持牧鞭的人——牧羊姑娘本身也是奴隶主的!没有一丝一毫的财富,没有生产资料,没有生产工具,没有人身自主权。这就是牧羊姑娘的命运,也是所有奴隶的命运。对奴隶主来说,羊群、牧鞭、牧羊姑娘都是同一类东西,即都是他拥有的财产,获得利益的工具;对于牧羊姑娘来说,她被彻底地异化为非人,为工具。这是多么尖锐的对立,多么野蛮的制度。

难道牧羊姑娘真是一无所有么?五、六两行进一步作了回答:“牧场上响起了悲歌,唯有歌声才是自己的。”到这里,从表面上看情绪似乎更趋悲切,但认真体味就会发现,抒情主人公是在化悲为愤,她是在正告奴隶主:我心中的歌你是霸占不了的!歌为心声,牧羊女可以用它来发抒胸中的愤怅,控诉农奴主的凶残。至此,一个不甘心于奴辱、追求人身自由的女奴隶的抒情形象赫然光彩焕发。

这首悲歌产生的时间大约与纳西族《没有一颗是奴隶的》相近,内容也都反映在封建制的满清王朝呵护之下少数民族中农奴制的野蛮性。在整个大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但在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在封建制即将崩溃之时奴隶制残余也还没有绝迹,并且在封建统治者的卵翼下两种制度狼狈为奸,共同压迫、盘剥少数民族人民。导致这种双重统治的状况,一则与我国境内各民族历史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关系甚大,二则也表明封建制虽然与奴隶制有别,但本质上都是私有制,只要无碍于封建皇帝的宝座,哪怕是再原始、再野蛮,封建统治者也是可以允许的,这也就恰恰表明了封建制的深刻的反人民性。因此,兄弟民族的这类民歌虽直接指向农奴主,但却具有反奴隶制与反封建制的双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