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书信《致董永舒》原文与赏析

鲁迅书信《致董永舒》原文与赏析

永舒先生:

你给我的信,在前天收到。我是活着的,虽然不知道可以活到什么时候。

《雪朝》我看了一遍,这还不能算短篇小说,因为局面小,描写也还简略,但作为一篇随笔看,是要算好的。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第二是要看别人的作品,但不可专看一个人的作品,以防被他束缚住,必须博采众家,取其所长,这才后来能够独立。我所取法的,大抵是外国的作家。

但看别人的作品,也很有难处,就是经验不同,即不能心心相印。所以常有极要紧,极精采处,而读者不能感到,后来自己经验了类似的事,这才了然起来。例如描写饥饿罢,富人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懂的,如果饿他几天,他就明白那好处。

《伟大的印象》曾在杂志《北斗》上登载过,这杂志早被禁止,现在已无从搜求。昨天托内山书店寄上七(?)本书,想能和此信先后而至,其中的《铁流》是原版,你所买到的,大约是光华书局的再版罢,但内容是一样的,不过纸张有些不同罢了。

高尔基的传记,我以为写得还好,并且不枯燥,所以寄上一本。至于他的作品,中国译出的已不少,但我觉得没有一本可靠的,不必购读。今年年底,当有他的《小说选集》和《论文选集》各一本可以出版,是从原文直接翻译出来的好译本,那时我当寄上。

此复,即颂

时绥。

鲁迅 启上八月十三日

以后如有信,寄 “上海北四川路底内山书店”收转,则比较的可以收到得快。又及。

【析】 读这封书信,有几点应予注意。一是鲁迅对待无名的文学爱好者的坦诚与热心。受信人董永舒,与鲁迅并无深交,且无一面之缘,他只是当时在桂林第三高级中学任教的普通教师,因为爱好文学,请求指导创作和代购书籍而与鲁迅通信。鲁迅对于这位具有进步思想倾向的无名求助者,所给予的帮助是力所能及。他阅读了董永舒寄来的习作《雪朝》。坦率地指出“还不能算短篇小说,因为局面小,描写也还简略”。但同时加以肯定说“作为一篇随笔看,是要算好的。”然后指出了“此后”的努力的方向;鲁迅还热忱地应董永舒之托为其搜求书籍,并托内山书店寄去。还详细解释有的书如 《伟大的印象》 “无从搜求” 的原因; 对 《铁流》的版本也有说明; 而对“高尔基的传记”的介绍,以及对其《小说选集》、《论文选集》的“寄”书的许诺,无不流露出对于要求进步的文学青年的热忱的诲人不倦的精神和真挚的关怀。试想,以当时鲁迅的地位与影响,在一般人可说是决不愿去为一个陌生的求助者作此等麻烦琐细的工作的。但鲁迅却热忱地满足了这位青年人的要求,这种精神是多么的可贵!

第二个值得注意之处,是鲁迅在信中所提出几个关于文学创作、借鉴及理解欣赏的重要观点。鲁迅是应董永舒的要求而作的回答,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他指出:“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第二是要看别人的作品,但不可专看一个人的作品,以防被他束缚住,必须博采众家,取其所长,这才后来能够独立。”他还指出 “但看别人的作品,也很有难处,就是经验不同,即不能心心相印。所以常有极要紧,极精采处,而读者不能感到,后来自己经验了类似的事,这才了然起来。”这里分别从几个方面来谈到作者与生活的关系; 学习借鉴而又必须“博采众长”以自立;以及理解鉴赏的近似的生活体验等等,虽未作也不可能作深入系统的论述,但这些看法不仅在当时,即使在今天,也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这封书信,行文非常随便亲切,读来恰如与鲁迅相对而坐,听他娓娓道来,语多诙谐,幽默,更觉亲切。如开笔即写“我是活着的,虽然不知道可以活到什么时候”。再如说对于作家笔下的精采之处,读者须有类似的体验,方可“了然”时,举例说“如描写饥饿罢,富人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懂的,如果饿他几天,他就明白那好处。”举例生动形象而又诙谐有趣,读来即使人有豁然领悟之感,又感到亲切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