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杂文《论“人言可畏”》原文与赏析

鲁迅杂文《论“人言可畏”》原文与赏析

“人言可畏”是电影明星阮玲玉自杀之后,发见于她的遗书中的话。这哄动一时的事件,经过了一通空论,已经渐渐冷落了,只要《玲玉香消记》一停演,就如去年的艾霞自杀事件一样,完全烟消火灭。她们的死,不过象在无边的人海里添了几粒盐,虽然使扯淡的嘴巴们觉得有些味道,但不久也还是淡,淡,淡。

这句话,开初是也曾惹起一点小风波的。有评论者,说是使她自杀之咎,可见也在日报记事对于她的诉讼事件的张扬;不久就有一位记者公开的反驳,以为现在的报纸的地位,舆论的威信,可怜极了,那里还有丝毫主宰谁的运命的力量,况且那些记载,大抵采自经官的事实,绝非捏造的谣言,旧报具在,可以复按。所以阮玲玉的死,和新闻记者是毫无关系的。

这都可以算是真实话。然而——也不尽然。

现在的报章之不能像个报章,是真的;评论的不能逞心而谈,失了威力,也是真的,明眼人决不会过分的责备新闻记者。但是,新闻的威力其实是并未全盘坠地的,它对甲无损,对乙却会有伤;对强者它是弱者,但对更弱者它却还是强者,所以有时虽然吞声忍气,有时仍可以耀武扬威。于是阮玲玉之流,就成了发扬余威的好材料了,因为她颇有名,却无力。小市民总爱听人们的丑闻,尤其是有些熟识的人的丑闻。上海的街头巷尾的老虔婆,一知道近邻的阿二嫂家有野男人出入,津津乐道,但如果对她讲甘肃的谁在偷汉,新疆的谁在再嫁,她就不要听了。阮玲玉正在现身银幕,是一个大家认识的人,因此她更是给报章凑热闹的好材料,至少也可以增加一点销场。读者看了这些,有的想:“我虽然没有阮玲玉那么漂亮,却比她正经”;有的想:“我虽然不及阮玉玲的有本领,却比她出身高”;连自杀了之后,也还可以给人想:“我虽然没有阮玲玉的技艺,却比她有勇气,因为我没有自杀”。化几个铜元就发见了自己的优胜,那当然是很上算的。但靠演艺为生的人,一遇到公众发生了上述的前两种的感想,她就够走到末路了。所以我们且不要高谈什么连自己也并不了然的社会组织或意志强弱的滥调,先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罢,那么,大概就会知道阮玲玉的以为“人言可畏”,是真的,或人的以为她的自杀,和新闻记事有关,也是真的。

但新闻记者的辩解,以为记载大抵采自经官的事实,却也是真的。上海的有些介乎大报和小报之间的报章,那社会新闻,几乎大半是官司已经吃到公安局或工部局去了的案件。但有一点坏习气,是偏要加上些描写,对于女性,尤喜欢加上些描写;这种案件,是不会有名公巨卿在内的,因此也更不妨加上些描写。案中的男人的年纪和相貌,是大抵写得老实的,一遇到女人,可就要发挥才藻了,不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就是“豆蔻年华,玲珑可爱”。一个女孩儿跑掉了,自奔或被诱还不可知,才子就断定道,“小姑独宿,不惯无郎”,你怎么知道?一个村妇再醮了两回,原是穷乡僻壤的常事,一到才子的笔下,就又赐以大字的题目道,“奇淫不减武则天”,这程度你又怎么知道?这些轻薄句子,加之村姑,大约是并无什么影响的,她不识字,她的关系人也未必看报。但对于一个智识者,尤其是对于一个出到社会上了的女性,却足够使她受伤,更不必说故意张扬,特别渲染的文字了。然而中国的习惯,这些句子是摇笔即来,不假思索的,这时不但不会想到这也是玩弄着女性,并且也不会想到自己乃是人民的喉舌。但是,无论你怎么描写,在强者是毫不要紧的,只消一封信,就会有正误或道歉接着登出来,不过无拳无勇如阮玲玉,可就正做了吃苦的材料了,她被额外的画上一脸花,没法洗刷。叫她奋斗吗?她没有机关报,怎么奋斗;有冤无头,有怨无主,和谁奋斗呢?我们又可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那么,大概就又知她的以为“人言可畏”,是真的,或人的以为她的自杀,和新闻记事有关,也是真的。

然而,先前已经说过,现在的报章的失了力量,却也是真的,不过我以为还没有到达如记者先生所自谦,竟至一钱不值,毫无责任的时候。因为它对于更弱者如阮玲玉一流人,也还有左右她命运的若干力量的,这也就是说,它还能为恶,自然也还能为善。“有闻必录”或“并无能力”的话,都不是向上的负责的记者所该采用的口头禅,因为在实际上,并不如此,——它是有选择的,有作用的。

至于阮玲玉的自杀,我并不想为她辩护。我是不赞成自杀,自己也不豫备自杀的。但我的不豫备自杀,不是不屑,却因为不能。凡有谁自杀了,现在是总要受一通强毅的评论家的呵斥,阮玲玉当然也不在例外。然而我想,自杀其实是不很容易,决没有我们不豫备自杀的人们所渺视的那么轻而易举的。倘有谁以为容易么,那么,你倒试试看!

自然,能试的勇者恐怕也多得很,不过他不屑,因为他有对于社会的伟大的任务。那不消说,更加是好极了,但我希望大家都有一本笔记簿,写下所尽的伟大的任务来,到得有了曾孙的时候,拿出来算一算,看看怎么样。

五月五日。

【析】 本文系为电影明星阮玲玉因婚姻问题遭报界毁谤而自杀的事件而写的,而文章的意义则不局限于阮玲玉自杀事件本身。文章开始便提出阮玲玉遗书中的“人言可畏”这句话及其“惹起一点小风波”,作为议论的题目:一面感慨阮玲玉和艾霞们悲凉的死,一面指出对于这自杀的责任的议论——

有评论者认为“日报记事”对阮玲玉诉讼事件的张扬是“使她自杀之咎”; 而记者则以“现在的报纸的地位,舆论的成信,可怜极了”,来推卸其责任。作者认为:“这都可以算是真实话。然而——也不尽然。”这是文章的总提。

然后作者用分析的方法,发表自己对阮玲玉之死的看法:尽管“现在的报章之不能像个报章”,“评论的不能逞心而谈,失了威力,也是真的”,“但是,新闻的威力其实是并未全盘坠地,它对甲无损,对乙却会有伤;对强者它是弱者,但对更弱者它却还是强者,所以有时虽然吞声忍气,有时仍可以耀武扬威。于是阮玲玉之流,就成了发扬余威的好材料了。” 作者特别指出:“小市民总爱听人们的丑闻,尤其是有些熟识的人的丑闻。”以便“发见自己的优胜”;而“靠演艺为生的”阮玲玉,在“公众舆论”的压迫下,“就够走到末路了”。所以人们只要 “设身处地的想一想罢……就会知道阮玲玉的以为 ‘人言可畏’,是真的”。有人“以为她的自杀,和新闻记事有关,也是真的”。

接着再从新闻的真实性上进行分析,一面承认新闻记者以为其“记载大抵采自经官的事实,绝非捏造”的辩解,一面却指出他们“对于女性,尤喜欢加上些”想当然的“描写”以招引读者的“坏习惯”,这样登了出来,就足以杀伤一个弱者! “叫她奋斗吗?她没有机关报,怎么奋斗”?所以我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就会觉得她所感到的 “人言可畏” 和她的自杀,的确是“和新闻有记事有关” 了。

然后,再进一步分析报章在现实的力量、指出“它对于更弱者如阮玲玉一流人,也还有左右她命运的若干力量的”。即是说,“它还能为恶,自然也还能为善”;“有闻必录”或“并无能力”的话“都不是向上的负责的记者所该采用的口头禅”,其实记者对于新闻“是有选择的”,新闻记事还是 “有作用的”。

通过上面三层的论述,鲁迅分析了“人言”对于阮玲玉之死应负的责任。他还以悲愤的笔触,批判了那些对阮玲玉的自杀横加“呵斥”与责难者。人不伤心不掉泪,何况是自杀亡身!那些因想着自己“有对于社会的伟大的任务”而“不屑” 自杀的“勇者们”,“希望大家都有一本笔记薄,写下所尽的伟大的任务来,到得有了曾孙的时候,拿出来算一算,看看怎么样”。这里显示了杂文旁敲侧击的特点。

文章以标题为中心,采用论述的方法,针对阮玲玉的自杀和新闻记者的辩解之辞,作了层层深入的全面分析,有力地阐明了新闻记者的诽谤性报道对阮玲玉之死的不可推脱的责任。言辞看似平静、和缓,而蕴含的同情和悲愤、感慨和遣责, 却是可以体味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