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海上》

石桥东望海连天,徐福空来不得仙。

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

中晚唐时期的皇帝大都昏愦无能,荒淫奢侈。为了永远过着享乐腐化的生活,他们一个接一个地求仙佞佛,妄想长生不老。宪宗和武宗乃至因求仙服金丹中毒,“暴疾”而死。李商隐对于封建皇帝这种荒唐愚蠢的行径极其反感。他以过人的胆识,写了好几首专讽皇帝求仙的诗。这首七绝《海上》 即是其一。

诗题为“海上”,诗人即从秦始皇遣使入海求仙下笔。首句描绘海天空阔、浩渺的景色。开头二字便点出“石桥”。《三齐略记》载,石桥是秦始皇为了过海看日出而下令修造的。诗人写石桥,就是要写秦始皇求仙。《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市(即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州,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了解这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我们便能体会出诗的首句并非单纯写景,而是景中有人(秦始皇),景中已暗寓讽刺求仙之意。秦始皇站在石桥上东望大海,他是多么渴望能够见到海上三神山呵!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只是一片茫茫碧海,无边无际,与青天相连。神山渺茫,仙人何在?

次句紧承上句,直写求仙的虚妄无稽。始皇空自劳民伤财,徐福未能寻到神山仙人,他和数千童男女却一去不返了。这一句看似平直,讽刺的意味更加深隽。诗人说徐福不得仙而不直说始皇不得仙,就比较含蓄有味。更妙的是不说“徐福空去”,而说“徐福空来”。徐福本来就是一个靠制造神仙妄说混日子的方士,他是为迎合始皇迷信长生才编造出海上有仙山的神话的。秦始皇竟然信以为真。所以说“空来”,就已包含了 “空去”。对于徐福来说,入海求仙本来就是一个骗局,而始皇自始至终充当了一个受骗上当的角色。“空来”二字,把求仙的虚妄、始皇的愚昧可笑都暗示出来了。借用李商隐 《无题四首》 中的一句诗来形容,可谓 “来是空言去绝踪”。

寻仙不遇,当然无法求得长生;要是真的遇到了仙人,是不是就能成仙呢?诗人在三、四句提出并回答了这个问题。“麻姑与搔背”,用蔡经遇麻姑的传说故事。《麻姑山仙坛记》云:“麻姑至蔡经家,经见麻姑手似鸟爪,心中念言: 背痒时,得此爪以爬背乃佳也。”蔡经遇麻姑,是已经碰见仙人了,但他毕竟也等不到沧海变桑田,成仙无术,早就一命呜呼了。末句用反问口吻,更尖刻地讽刺求仙的虚妄,寓慨深长,发人猛醒。

这首诗的构思和写法颇具特色。全篇由两个典故组成。前一个是真实的历史故事,后一个是神话传说,二者本来并不关联。诗人却巧妙地将它们结合起来,先以实事证明求仙之虚妄;再以神话讽刺求仙的无益。前一个典故揭示神仙不可求,后一个典故翻进一层,说明即使遇见仙人也不能免于一死。正如清人姚培谦所说:“此又是唤醒痴人,透一层意,莫说不遇仙,便遇仙人何益。”(《李义山诗集注》)诗人运用“翻进一层” 的写法,使这两个典故上下紧密勾连,讽刺的意蕴表达得很尖锐也很着实。这同 《瑶池》 全篇从《穆天子传》 的故事加以生发是不一样的。

这首诗约写于大和八年(834)三月至六月,即李商隐在他的从表叔、兖海观察使崔戎幕府任职时期。当时,他很受崔戎器重。六月,崔戎于任所病故,李商隐十分悲痛。清人冯浩根据上述历史事实,断定这首诗是为此而作。他说:“此兖海痛府主之卒而自伤也。用事皆切东海。徐福求仙,义山自喻;麻姑搔背,喻崔厚爱,其如不能留命而遽卒乎!义山身世之感,多托仙情艳语出之。不悟此旨,不可读斯集也。”(《玉谿生诗集笺注》卷一)我们认为冯浩对诗意的解释牵强附会。李商隐揭露和讽刺皇帝求仙虚妄的诗,有 《瑶池》、《海上谣》、《昭肃皇帝挽歌辞》、《茂陵》 等篇;特别是《海上谣》,其所借用的典故意象,与 《海上》诗有相近之处,讽刺的意旨十分鲜明。纪昀说《海上》诗为:“刺求仙之作”(沈厚塽《李义山诗集辑评》 引) 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