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组诗《秋浦歌十七首》,是大诗人李白晚年居秋浦(唐县名,今安徽贵池) 时所作。“其十”一首,从描绘秋浦山景落笔,触景生情,抒发了作者愁怀难遣的痛苦心情。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两句,写秋浦山林木茂盛,郁郁葱葱。“石楠”和“女贞”,都是常绿灌木。而冠以“千千”、“万万”,是形容山中林木之幽深浓密。丛山峻岭,一片青翠,这样的视觉形象,是一静态的美。“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两句,写秋浦山中栖息着各种动物,生机勃勃,这则是一种动态的美。“山山”、“涧涧”同 “千千”、“万万”一样,极写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白鹭”为一种水鸟,常居沼泽中,山地亦有。其羽色纯白,在绿色大背景的映衬下,格外醒目。一个“满” 字,更进一层形容其数量之巨。白色的猿猴也不时跃入作者的眼帘。诗人在这里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在绿色的基本色调上,突出了白鹭或飞,或栖,白猿上下攀援的活动。同时,一个“吟” 字,在视觉之外又加上了听觉。这前四句诗,寥寥二十个字,诗人运用视觉和听觉的感受能力,从植物、动物数量、分布、色彩、声音等各方面,描绘了秋浦山恬静和美、充满活力的自然景观。
诗的前四句,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前四句都用了叠字的形式。叠字在我国古典诗歌特别是民歌中运用很多。《诗经》 第一篇的第一句“关关雎鸠”,就用了叠字。后来的文人诗中也多用叠字,如曹操 《苦寒行》 中的
“雪落何霏霏”,陶渊明 《拟古九首》 中有“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等等。到了唐代,诗的格律日趋严格,叠字便用得相对少一些,但仍出现了象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积雨辋川庄作》),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黄鹤楼》)这些运用叠字的佳句。顾炎武 《日知录》 中说:“诗用叠字最难。”诗歌句式短小,又有音韵限制,故用叠字很难。而连用叠字,且运用自然,复而不厌,就更难了。李白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的前四句,连用叠字,这在唐代诗歌中比较少见,可列为叠字佳句。其运用之巧妙,读起来流畅自然,富于音律美和修辞美,同时使自然景物的描写更生动、更形象,饱含作者对大自然的爱恋之情,而不露痕迹,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更为难得。
第二,诗人并未正面描绘秋浦山景的美丽,而是用烘托的手法,突出其特征。一是将动和静连缀起来,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充分展现了秋浦山的奇妙诱人之处。一是运用色彩的相互衬托,描绘秋浦山的独特景象。白鹭、白猿一类白色小动物,只有在绿色背景的衬托中,才格外醒目;而这些白色小动物的身影能清晰地映入诗人的眼帘,又是由于背景色彩的鲜明和纯正。动与静的结合,绿色与白色的相互衬托,使整个画面生机盎然,形象鲜明,意境高远。
最后两句“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作者以劝告的口吻,抒发了自己的感触。“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所描绘的秋浦山景是那样美好,为什么又要规劝别人“莫向秋浦”呢?!果真是忍受不了白猿的鸣叫声,当然不是。李白一生大半过着浪游生活,他那种酷爱自由、追求解放的独特性格,常常借登临名山大川的诗篇表现出来,他将自己的真情、深情、热情、激情,倾诉在对大自然的歌颂赞美之中。但是,李白毕竟还是一个热爱祖国、关怀人民、不忘现实的诗人,他的忧国忧民思想在诗中时有流露。李白游秋浦时,正是他政治上失意,幽深恬静的山林令其陶醉,但白猿的鸣叫又把他拉回到现实中来,自悲身世,愁怀难遣,令人心碎。最后两句抒发的感慨,与前面的写景相联系,是一种反衬。山景的奇妙独特,应使人心旷神怡,身心欢愉,结果却是“碎客心”,表现出诗人对国家、人民命运关心的程度。王夫之《薑斋诗话》 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李白的这首诗正是如此。
纵观全诗,诗人道眼前景,诉心中事,触景生情,发抒感慨。明人焦竑说:“诗非他,人之性灵之所寄也。”(《雅娱阁集序》)李白的这首诗,寄托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