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鹿奔野草,逐之若飞蓬。
项王气盖世,紫电明双瞳。
呼吸八千人,横行起江东。
赤精斩白帝,叱咤入关中。
两龙不并跃,五纬与天同。
楚灭无英图,汉兴有成功。
按剑清八极,归酣歌大风。
伊昔临广武,连兵决雌雄。
“分我一杯羹,太皇乃汝翁”。
战争有古迹,壁垒颓层穹。
猛虎啸洞壑,饥鹰鸣秋空。
翔云列晓阵,杀气赫长虹。
拨乱属豪圣,俗儒安可通?
沉湎呼“竖子”,狂言非至公。
抚掌黄河曲,嗤嗤阮嗣宗。
这是一首咏古抒怀之作,约写于李白被“赐金还山”之后,漫游广武古战场之时。李白是一个志向高远,很有报负的伟大诗人,他关心世事,渴望“安黎元,济苍生”,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于国计民生大有益的事业。因而,对历史上成就卓著、建立了丰功伟绩的伟大人物,总是衷心地向往,热情地赞颂。这首《登广武古战场怀古》,以激昂慷慨的笔调,丰富的联想,形象的语言,热烈地歌颂了刘邦在亡秦建汉战争中,以叱咤风云的气势,高屋见瓴的胆识,充分施展其雄才大略,重建中央集权国家的丰功伟绩。表现了诗人进步的历史观。
广武,古城名。在今河南荥阳县北。有东西二城,皆在山上,相距二百余步,中间隔着广武深涧,是重要的古战场。楚汉相争之时,汉王刘邦居西城,楚霸王项羽居东城。此一战,奠定了刘邦战胜项羽,夺得天下的基础。关于这段史实,《史记·高祖本纪》《项羽本纪》 互为补充,有着十分详细的记叙: 汉四年,项王围成臬,汉王逃脱后,挥师与之周旋,烧楚积聚,断其粮草,复取成臬,驻军广武,就敖仓食。项王稳定了东海郡后,也回师西线到了广武,屯兵东城。两军相持,数月未决。汉王、项羽临广武涧而语。项羽请与汉王独身挑战,一决雌雄。汉王笑而谢绝,说:“吾宁斗智,不能斗力”。他历数了项羽背信弃约、残害无辜、弑主杀降,烧秦宫,掘帝冢、贪财暴掠、不仁不义的十大罪状;指出他大逆无道,为天下所不容。项羽恼羞成怒,伏弩射汉王。汉王中箭伤胸,他机智地弯腰抚足,大叫“敌人射中了我的脚趾” 以安军心,防楚乘危。病愈之后,他安抚百姓,广开兵源,再回广武,指挥兵马,骚扰楚军,断其供给,搞得楚军四面受敌,疲于奔命,实难以应付。于是不可一世的项羽被迫主动和解,与汉王订立了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之约。约成,项王依约解兵东归,而汉王则用韩信、陈平之计,乘胜追击。经几番征战,终于使项羽陷入四面楚歌的可悲境地,最后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刘邦夺得天下后,建朝称帝,从而揭开了封建社会最为强盛的汉王朝的辉煌历史。可以说,广武之战,不仅是决定楚汉胜负、得失天下的一战,而且对峙时间长,充分而集中地表现出了项羽刘邦各自的胆识、策略与才干,展示出了人物个性特征,极富于戏剧色彩。几百年来,一直为后人追思缅怀,也令诗人神往不已。
诗分三层来写。前十四句为第一层,诗人以精炼而传神的笔墨,生动地描述楚汉相争的形势和结局。
“秦鹿奔野草,逐之若飞蓬” 是写项羽与刘邦战乱起兵,楚汉相争的大背景。鹿,是政权的象征。古代兵书中就有“取天下者若逐野鹿”之语。楚汉相争,齐国策士蒯通曾形象地描绘时局,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见《史记·淮阴侯列传》)此两句诗即由此化出。意思是说: 秦王朝行将崩溃,争夺政权的人马上便象风卷飞蓬一样,纷纷奋起。秦末,由于秦皇暴虐无道,终于导致四海分崩。陈涉、吴广首先发难,在大泽乡举起了第一面反秦义旗,接着各地豪杰蜂起,难以胜数。在遍地战火中,秦王朝土崩瓦解。项羽在破釜沉舟后的巨鹿之战,一举消灭了秦军主力,迫使秦二十万大军投降。至此,秦王朝实际上已被埋葬。接下来,便是群雄争霸、逐鹿中原的战争了。在这场策略、才干、实力的大较量中,其它各路义军,灭亡的灭亡,归附的归附,最后都集中到了刘邦和项羽的两面大旗之下。从而拉开了楚汉争天下的历史帷幕。
诗人首先描绘了西楚霸王项羽的英雄形象:“项王气盖世,紫电明双瞳。呼吸八千人,横行起江东。”气盖世,是指项羽气势过人。《史记》中描述他:“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写他初起之时,杀会稽太守,满府慑伏,“莫敢起”;写他杀抗命不尊、拖延救赵的宋义,诸将皆丧胆,“莫敢枝梧”(支吾);写他救巨鹿,诸侯“莫敢纵兵”;写他已破秦军,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四个“莫敢”写尽项羽威风凛凛、不可侵犯的勇猛雄姿。“紫电明双瞳”五字,活画出项羽目光凌厉,威烈无比的神情意态。双瞳,即双眼仁。传说项羽两眼都是双眼仁,与古圣王大舜相同,是位伟岸的英雄。后两句以“呼吸”“横行”写其起兵于江东之事,突出地强调了他强大的力量和不可一世的气势,反映了项羽神威无比、英勇果敢的性格特征和独有风貌,勾勒和塑造了一个形神兼备的霸王形象,线条粗犷有力。
接着,诗人描绘汉王刘邦:“赤精斩白帝,叱咤入关中。两龙不并跃,五纬与天同。”赤精,即赤龙的精灵,此处指汉王刘邦。《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感赤龙而生,因而自称赤帝的子孙。赤帝,乃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位于南方,其行为火。白帝,亦五天帝之一,位于西方,其行为金。秦朝供祠白帝,自以为是白帝的子孙。传说刘邦曾乘酒醉剑斩挡道的白蛇。有人在其斩蛇处晚上遇一老妇人哀哀痛哭,问其为何悲伤。答曰:“我儿白帝,化作白蛇挡道,被赤帝子斩首。” “赤精斩白帝”,预示着汉将代秦。古谓东至函谷关、西至陇关之间千余里的秦川之地为关中。“叱咤入关中”概括了刘邦挥师直捣秦王老巢的历史。“两龙”,指人中之龙刘邦与雄冠诸路的项羽。跃,即飞腾。“两龙不并跃”指项羽刘邦不会同时兴盛发达,同时共得天下。“五纬与天同”则予示了汉王刘邦的必胜。五纬,即五星,指金星、木星、水星、土星、火星。按迷信的说法,五星同时出现在哪个分野,地上对应的哪个地区就会有重大事件发生。《史记》 说:“汉王之入关,五星聚东井。东井者,秦分也,先至必霸。”此四句,表面描述关于汉王刘邦将得天下的种种神异象征,实际上却是以浪漫笔法,热烈地呕歌刘邦不凡的经历和所从事的伟业。遥想当年,他是“一亭长” 的微贱之驱,送苦役去郦山修造始皇陵,竟不畏暴秦严刑酷法,放走役徒,并率壮士十余人逃走,路遇大蛇当道,面无惧色,言:“壮土行,何畏!”拔剑斩蛇,勇往直前,是何等的果敢而具有反叛精神。起义后,面对强秦,在诸将各自图谋私利而踌躇不肯前时,他又首先帅部西进,以叱咤风云之势,西入函谷,表现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远见卓识。入关后,他顺应民心,赢得秦川人民的衷心爱戴,建立了稳定而巩固的大后方,使之在楚汉之争时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这里,诗人仍是以粗细条的勾勒,描绘出刘邦这样一个富有文韬武略,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形象。假如说此四句对刘邦的英明描绘得有些笼统的话,那么,接下来的阐示就异常明确透辟了。
“楚灭无英图,汉兴有来功。按剑清八极,归酣歌大风。”在这里,诗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楚霸王的灭亡,是因为搞分封制,开历史倒车,没有远大的政治谋略。而汉王刘邦的兴盛,则是因为他所从事的是继往开来,顺应历史潮流的帝王大业。这见解,一矢中的,异常精辟,确切地道出了兴盛与衰亡的要害。项羽政治思想落后,根本就没有统一全国的理想。反秦目的,仅仅是恢复古代的诸侯分治,使国家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而他自己则满足于当个霸主而已。正是因为胸无大志,所以他犯下了一系列的错误: 巨鹿之战后,他夜坑秦降将卒二十余万,在关中尽失民心;鸿门宴后,他“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贪婪、自私、残无人道的面目暴露无遗。当时,曾有人向他建议: 关中一带,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可以建都咸阳,进而统一全国。而他却认为秦宫室都已烧毁残破,怀思而欲东归,觉得富贵不归故乡,如穿“锦衣夜行” 难以荣耀,而断然拒绝。难怪有识之士骂他这个表面上的大英雄,实质上不过是只猴子“沐浴而冠”!自立西楚霸王后,他大封诸侯,使全国重新陷入分裂割据的战乱局面;而自己的结果是疲于奔命,最后在刘邦的强大攻势下,得手的江山又重新葬送。而刘邦与项羽则恰恰相反,他胸怀宏远,智略超人。入关后约法三章,秋毫无犯,深得民心;他 “除秦社稷,更立汉社稷”,目光高远;在开创天下过程中,他知人善任,驾御有方,分化敌人,团结内部,气魄非凡。他理想坚定,意志刚强,屡受挫折而绝不气馁,最后终于夺得天下。胜利归来,饮美酒而高唱 《大风歌》。诗人歌颂其顺乎历史潮流的雄心远图,对他的事业充满了敬慕与神往。
这一层概述刘邦伟业,却先从项羽入手。通过对敌手威武不凡的刻画,以衬托的方式写出了刘邦的高瞻远瞩,才略超群。以“无英图” 与 “有来功” 的强烈对比,揭示了汉楚成败的根本原因。处处以史实为依据,衬托鲜明,说服有力。
中间十句,为第二层,是追想当年刘、项的激烈战斗,描绘古战场景象,切广武怀古之题。
“伊昔临广武,连兵决雌雄。‘分我一杯羹,太皇乃汝翁’。”以“伊昔”引入正题,表示遐想。太皇,指刘邦的父亲。据 《史记·项羽本纪》 载,楚汉相争中,项羽抓获刘邦之父。两军广武对峙,项羽威胁刘邦说:“你不赶快投降,我就煮了你的父亲!”刘邦回答说:“我和你都受命于楚怀王,约为兄弟。因而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你一定要煮,那么也分给我一杯肉羹。”项羽大怒,欲杀之,终为人所阻而作罢。广武之战,时间长,情况复杂,局势变化无常,可记事件甚多,而诗人却偏偏拿出这一句话来写,以“示现” 之笔,以一言而显示人物个性。这是因为此事不仅流传甚广,为人们所熟知,而且最能代表刘邦坚定从容,机智果断,不受威胁的历史场面,从而写出当时战争剑拔弩张,激烈无比的场面,刻画出他在激烈的战争中,指挥若定的形象。生动传神,堪称画龙点睛之笔。
“战争有古迹,壁垒颓层穹。猛虎啸洞壑,饥鹰鸣秋空。翔云列晓阵,杀气赫长虹。”这六句是写诗人眼中的古战场。在广武,当年战争留下了许少遗迹,壁垒墙堡都已颓塌,眼前仅剩下层层迭迭的土包。凶猛的虎狼在空荡的山沟啸号,饥饿鹰隼在秋天的长空鸣叫。早晨,乌云翻滚,好象作战的军队摆出严整的阵列;整个古战场,肃杀之气而今依然直冲云霄。诗人对古战场的描绘,紧紧地抓住最具有特征性的景物来渲染其荒凉肃杀的气氛。从而进一步地烘托出当年战争的激烈残酷,反映了刘邦胜利得来之不易,主观感情色彩十分强烈,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这位历史伟人的深切缅怀。情思悠远,感受深沉。
最后六句为第三层,是对刘邦功业的主观评述:“拨乱属豪圣,俗儒安可通?沉湎呼 ‘竖子’,狂言非至公。抚掌黄河曲,嗤嗤阮嗣宗。”沉湎,酒醉不醒的样子。竖子,未成年的童仆,是对人的轻蔑。阮嗣宗,即阮籍。据 《晋书·阮籍传》 记载,阮籍曾登广武古战场观览,感叹说“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对刘邦建朝兴国的功绩表示否定。诗人这里批驳了阮籍的无稽之论。他说,要治理好国家纷乱的时局,非得有刘邦这样的豪杰圣人不可!迂腐的儒生对此哪里能够理解呢?喝醉酒之后就胡说刘邦是“竖子”,这种狂妄之言是何等无理和不公啊!我站在黄河岸边拍手大笑,笑那阮籍的识见过于短浅。诗人借评述阮籍谬说,表达了自己对刘邦功绩的深切崇敬:“拨乱属豪圣” 说明了诗人崇敬的着眼点是因为刘邦有“拨乱”之德,于国于民有大功。驳阮籍、轻俗儒则透露出诗人自己高远的志向。他不甘心作一个仅以才华闻名的诗人。他渴望在政治上也有所作为。他的理想是象刘邦那样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收拾破碎江山,救解出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试想,站在滚滚东流的黄河之曲,神游古今,抚掌大笑,这形象是何等浪漫、俊伟,那不甘平庸欲展鹏程的万里志向又是何等令人钦佩。
李白此诗感情饱满,气势恢宏,字里行间有一股挟风带雨的神力。语言流利酣畅,形象鲜明而有神彩。在布局上,首先漫言楚汉兴废,“伊昔”以下,乃始著题,篇末议论抒慨,为伟人抱不平。结构整齐、层次分明,条理井然,而又有信笔之兴,行文自然潇洒。可以说格调高昂、明快、豪放,读来令人神思飞越,是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