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望黄鹤山》原文阅读|赏析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蹇余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李白在他的长诗中曾经说过:“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可见,李白在滞留江夏 (今湖北武昌)期间曾多次登过黄鹤楼,对黄鹤山和黄鹤楼怀有很深的情感。这首诗就是他在眺望黄鹤山时即景生情而写下的抒情篇章。诗中以夸张的手法描写黄鹤山奇伟瑰丽的景色,描绘仙人飞逝以后的荒凉景象,诗人联系自己一生的遭遇,决心把全部情感托付给黄鹤山,以结束客居他乡的流浪生活。

黄鹤山即今武汉市的蛇山。这座山并不很高大。李白一生曾漫游过无数名山大川,许多山都胜过黄鹤山。但是,在李白的心目中,黄鹤山有它自己的特色。所以,诗人在诗的第一段(从开篇至 “峰嶂亦冥密”)里,就以夸张的手法渲染黄鹤山的雄伟气势。开头先写山的高大:“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雄雄”二字,极力形容黄鹤山的威势,只见整座山峰,凌空而上,直插云天。接二句又从侧面加以烘托:“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远看去,朵朵白云似乎从山的四周升腾而起,一轮红日仿佛就跟山中的高峰相互依偎着。波浪般起伏、参差不齐的山峦,一排排凌空横跨,宽阔无边;高高耸起的、屏障一般的山峰,稠密而又显得幽深昏暗。这一段共六句,全由首句“东望”二字引出,其中有上望、纵望、侧望、环望。整个黄鹤山几乎全被诗人望遍了。可以看出,这首诗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诗人之所以要把黄鹤山写得如此气象非凡,原因就在于传说这座山曾有仙人居住过:“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正如刘禹锡在 《陋室铭》 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黄鹤山之所以使人心向往之,原因也正在这里。在这里炼丹的人,一朝得道,便能飞升仙去:“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人去楼空,仙去室寂。如今山上只剩下仙人当年炼丹的石室了。“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炼丹的“金灶”已满是烟尘和埃垢;注满玉液之潭,如今已一无所有;整个黄鹤山似乎都被一种清幽寂静的气氛所笼罩,一切是那样的神秘。“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一片荒凉冷寂的画面展现于读者面前: 古老的荒地,草木丛生;庭园里,灵芝之类的药草,已经苍老枯萎。从“颇闻列仙人”至“庭寒老芝术” 是第二段,共八句。诗人扣紧有关黄鹤山的传说,描绘仙人飞升后的荒凉景象。写法仍从“望” 字入笔,但却已经杂入许多虚无的幻想,浓化了全诗的气氛。

从“蹇余羡攀跻”至篇终是第三段。这一段写由黄鹤山的奇伟和有关仙人的传说所引起的向往之情。“蹇余羡攀跻,因欲保闲逸”两句,毫无隐讳地抒写自已的仰慕与欣羡,诗人很愿攀援而上。诗人之所以产生这种感情,原因在于“保闲逸”亦即保持平静的心理状态,过着闲逸的生活。“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两句,与一、二两段相呼应,说明尽管诗人走遍了五岳名山,但黄鹤山却是无与伦比、无可匹敌的。经过实际的比较,诗人终于决定把黄鹤山做为自已感情寄托之所在,从此永远结束作客他乡,寄人篱下的生活:“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这里的“青松” 代指黄鹤山,同时也象征着诗人坚韧不拔、冬夏常青的性格。“悟”,觉悟,醒悟。“客情”,指客居他乡的思想情感,这里面包括了诗人奔波流浪、怀才不遇的一生。

表面看,这是一首把隐逸和游仙思想融合在一起的诗篇,诗的格调消沉,似乎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积极意义。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现存李白诗中,属于隐逸游仙的诗歌为数不少。诗人的一生也始终没有同隐逸游仙绝缘。不过,这种思想时隐时显,时起时伏,在矛盾之中表现出一种反复无常的状态。因此,我们对李白隐逸游仙的诗歌必须具体分析。

这首诗是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放还滞留江夏时所写。此时,他已是年届花甲的老人了。因为他始终怀有积极从政的思想,痛恨安史之乱给国家民族带来的危害,所以,当永王李璘军次浔阳,“辟书三至”之时,便投身永王水军,以为从此可以实现“济苍生,安黎元”的宏愿。他万万没有料到,由于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斗争竟使他成为牺牲品。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行动竟然获罪,并以入狱、流放而告终。对李白来说,这是他一生中遭受的最严重的打击。诗人流放遇赦归来之后,仍然过着客居他乡,四处流浪的生活,政治上再也不会有何进展,他的心情是十分苦闷的。因此,当他面对黄鹤山,想起关于仙人在此憩息的传说,原来那潜伏在心底的隐逸和游仙思想便油然而生。对此,我们一方面要看到诗人“闲逸”思想的消极面,同时也要看到这种“闲逸”思想产生的客观原因,看到当时昏暗政治在诗人心灵上所造成的创伤。诗人的 “闲逸”思想,是次要的,暂时的,贯穿李白晚年的主导思想始终是积极进取的。所以,当诗人六十一岁 (临终的前一年),得知太尉李光弼率军出镇临淮(即泗州),追剿史朝义时,他便积极准备从军,只是因病半途折回,愿望未得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