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戏曲名著鉴赏辞典·杂剧编·叶宪祖·夭桃纨扇(第六折)
秀才石中英,受到刘令公的赏识和契爱,让他住在家中,与自己的孩子相伴读书。一日,石秀才见春色方妍,意欲回家拜扫,和朋友赖三舍告别,却被赖强留,约往南院新人 (妓家) 任夭桃处吃酒。夭桃与中英一见倾心,两情相悦。赖三舍忌恨,径告石父。石父急忙去寻子,恰好听到一对情人正在盟誓。一气之下,将儿子拉走。刘令公担心中英为迷恋儿女之情,贻误前程,就打发他上京赴试。同时派人把夭桃母女接到自家园亭中居住,好生看待。石中英临行前去与夭桃话别,不遇,误以为心上人已为刘令公所有,心中烦闷。试毕,在旅店思念夭桃,一时困倦,伏案而眠。梦见夭桃不远千里,寻到京城。二人绸缪之时,忽听报捷人到,惊走了夭桃。中英高中榜首。不久,石被任钦差,来到南京。刘令公设宴请他和夭桃会面,并说明自己成人之美的用意,让一对有情人结为百年之好。
(生上,唱)
【步蟾宫】春来瞥见梨花谢,更寂寞长安客舍。看朋侪得意竞欢呼,独我愁肠千结。
(生) 绿树秦京道,青云洛水桥。故园长在目,魂去不须招。小生入京应试,已曾撺过卷子,明日开榜日期,这些朋友也有求神问 卜的,也有会饮听报的,惟我想念天桃,不能排遗,只在寓所静坐。是好闷杀人也。(唱)
【梅花塘】 谩咨嗟,摆不脱愁重叠。想我意中人,划地成胡越。欲成连理,恨杀他拆散了枝叶。名利辙,那里有心情听报捷。
(生) 不觉神思困倦,且自打睡片时。(睡介) (旦急走上,唱)
【香柳娘】 望长安路赊,望长安路赊,云山周折,行来不管弓鞋劣。更心乔意怯,更心乔意怯,追着恐难遮,中途怕遭劫。问才郎那些,问才郎那些? 却好灯儿末来,把帘儿轻揭。
(旦唤介) 石郎甦醒! (生惊醒介,唱)
【前腔】 正朦腾睡歇,正朦腾睡歇,谁来轻拽? (见介唱) 呀! 原来却是夭桃姐,被豪家阻截,被豪家阻截,门户怎飞越,程途恁跋涉!顿叫人喜悦,顿叫人喜悦。身儿靠些,把话儿低说。
(旦) 我为你害得好苦也! (唱)
【前腔】 自当时隔绝,自当时隔绝,终朝啼血,魂灵尽为才郎惹。且偷开锁巘, 且偷开锁鐍, 随步逐高车, 忙奔度深夜。 把团圆计设, 把团圆计设。同室共穴,永无离别。
(生) 难得大姐这般错爱也! (唱)
【前腔】 笑吾曹计拙,笑吾曹计拙。空怀悲咽,今生已分成抛撇。喜今宵远涉,喜今宵远涉,卓氏女中杰,娘行更奇绝。这春情正热,这春情正热,香肌紧贴,莫辜良夜。
(楼旦睡介) (众扮报捷人喧呼急上介) 报、报、报,金陵石中英相公。(生旦惊醒介) (旦闪下) (生慌介) 甚么人喧嚷进来?把我夭桃姐赶去了。(寻介) (众) 石相公,寻甚么? 小人们是报捷的。(生) 啐,原来是一梦。你们且说我中了第几名?(众) 相公高中第一名。(生) 咦,不要连这报捷也是做梦。(众笑介) 不是梦,现有题名录在此。(众送介) (合唱)
【前腔】 把尊名试阅,把尊名试阅,榜头高揭,第一名御笔亲题彻。你休猜梦蝶,你休猜梦蝶,钱钞赏多些,少时问人借。(生喜笑介,唱) 谢伊家报说,谢伊家扫说,(生) 只不该,(众) 不该怎么? (生唱) 赶去了身边侍妾,追她不迭。
(众笑介) 这相公,还想做梦哩! 天明了快赴琼林宴去。(众拥生急下)
撺过卷子: 即交卷。刬 地: 平白地。胡越: 胡地在北,越地在南,相距殊远,比喻疏远、隔绝。连理: 即连理枝。这是比喻相爱夫妻。赊:长,远。吾曹: 我辈。卓氏: 指卓文君。这里是借用历史典故,以夭桃比文君。娘行: 犹言女子中间。娘,这里是对女性的通称。行,用于自称,人称之后,约相当于这边、那边。伊家: 你。
在明代戏曲作家中,叶宪祖被划在以沈璟为首的吴江派一边。这派作家比较注意结合舞台演出的特点撰写剧本。如讲究音律,语言力求本色,不尚雕饰等。叶氏在创作实践上是较有成就的一位。这里选析的 《夭桃纨扇》就较好的体现了上述特色。这部剧作长达八折,较之一般杂剧,出场人物较多,矛盾纠葛、情节内容也稍复杂,且喜剧风格较浓,故事性、趣味性较强,加之语言比较朴素明快,故很适合于舞台上搬演。
在 《夭桃纨扇》的前五折中,写石秀才在刘令公的催迫下,离开夭桃进京赴试。他和夭桃都不知刘翁用意,相互思念,心情愁闷。第六折一开始即写石秀才在应试后的心绪。【步蟾宫】 一曲,坦露了他客中寂寞、满腹愁苦的精神状态。其中“春来瞥见梨花谢”句,既表明了时序,也刻画了人物,表达了感情。一个“瞥”字,写出了男主人的公的神态慵倦、无情无绪;“梨花谢”,既是写景文字,又很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是以景衬情的写法。此曲的后两句,把朋侪 (众秀才) 的乐(“得意竞欢呼”) 与男主人公的忧(“愁肠千结”) 作了强烈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离愁别恨,从而有力地表现了石秀才对夭桃的深挚感情。紧接下面的独白,是对其心境的进一步揭示。而 【荷花塘】一曲紧承前曲,交代了剧中人的“愁”因: 与心上人天南地北,遥隔千里,而他们的分离,是平白无故被人“拆散”的。这怎能不使他闷杀,恨杀! 曲中还通过石秀才无心听报捷,只思念夭桃,来衬托他视爱情重于功名的思想。至此,是本折戏的第一部分,抒写石秀才之“愁”。
第二部分,写石秀才之“梦”: 梦见他的夭桃不远千里,跋山涉水,冒着风险来追寻他。这里作者安排了夭桃唱 【香柳娘】 曲。这是刻画女主人公思想性格的主要唱段。此曲可分三层: 第一层 (1—4句),写夭桃由家乡到长安,一路寻来,路途迢遥,但她不顾弓鞋窄小,不怕云山阻隔,历尽千辛万苦。第二层 (5—8句),写夭桃同时还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一怕刘令公派人追赶; 二怕自己途中遭劫。这些都说明,一个青年女子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离家寻夫是何等不易!由此,我们已看到一个感情执着、勇于追求自由爱情幸福生活的少女形象。第三层 (9—12句),写天桃寻到石秀才住处。曲文细致人微地描绘了她当时的微妙感情:“向才郎那些,问才郎那些?”表现了她心情的急切:“却好灯儿未灭”,透露出她内心的欣喜;“把帘儿轻揭”,则把夭桃即将见到心上人时的种种复杂心情,以及她轻手轻脚的动作刻画得极其逼真、生动,可谓形神俱现。在夭桃复唱 【前腔】中,作者通过女主人公之口,集中笔力,表述她与秀才“隔绝”后“终朝啼血,魂灵尽为才郎惹”的相思之苦,和她与意中人”同室共穴”的决心。接着又写这一对情人之间的千般恩爱,万种温存,使梦境进一步展开……。
在中国古典戏曲中,写梦境的并不少见,一般而言,梦境与现实是判然分明的。而该剧中写梦,却给人似梦非梦、亦实亦虚、真假难辨的感觉。我们看到,这折戏中作者共写了石秀才的两次“惊醒”,三次梦境: 第一次梦境是梦见夭桃寻来,他被日夜思念之人唤醒。第二次,是他和夭桃“香肌紧贴”熟睡时,被报捷人喧呼惊醒。第二次醒来后,按理说剧中人不应还在梦境中,作者让石秀才自己也意识到前边与夭桃相会是做梦,但剧中仍然写石秀才在他听到“高中第一名“后不敢相信,怀疑自己还在梦中; 当他证实了自己确是高中后依旧恍然梦中,还想去追寻梦中离他而去的夭桃,以致使报捷人笑他“还想做梦”。如果说前两次是剧中人 (石秀才) 把梦境当作现实的话。那么,后面竟是把现实当梦境了。这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梦境描写,不仅增强了剧情的扑朔迷离,产生神奇缥缈的美感效果,而且为男主人公的“痴情”性格,抹上了浓重的一笔,同时对深化全剧的主题也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