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义士豫让吞炭》原文与翻译、赏析

古典剧曲鉴赏辞典·宋代剧曲·元代杂剧·杨梓《忠义士豫让吞炭》原文与翻译、赏析

【耍孩儿】 今日个会兵机的襄子夸英勇,显的没下梢的将军落空。你将他碜可可斩在乱军中,把一个死尸骸暴露霜风。刬地漆头为器斟琼液,可甚翠袖殷勤捧玉钟,未出语心先痛。杀人可恕,情理难容。

【三煞】 豁不了我这满腹冤,干休了半世功,急煎煎独力难敌众。(拔剑将襄子衣服碎剁科,云) 罢罢,我今日剑锉了你这衣服,就和杀了你一般。死亦无恨。(唱) 虽不能够碎分肢体诛了襄子,烂锉了这件衣服便是报了俺主公。至如把残生送,下埋黄土,仰问苍空。

【二煞】 士为知己死,女为悦己容。(云)豫让蒙俺主君知爱,超出流辈,今日安忍背主事仇! (唱) 我怎肯做诸侯烈士每相讥讽。我怎肯躬身叉手降麾下,我宁可睁眼舒头伏剑锋。枉了你闲唧哝。折末官高一品,禄享千钟。

【尾声】 我不想声闻在人世间,名标在史记中。你把我主人公葬在麒麟冢。谁受你徼买人情赵王宠。(自刎下)

此剧写在春秋末期晋国六卿之间的一场斗争中,豫让为智伯复仇的故事。杂剧第一、二折写智伯在灭了范氏和中行氏二家之后,又企图铲除韩、赵、魏三卿,结果被三家联合挫败,智伯本人也被赵襄子杀死。第三、四折写智伯家臣豫让漆身吞炭为智伯报仇。其本事,见于《史记·刺客列传》。豫让作为忠于智伯的家臣,他反对智伯兴兵侵夺赵襄子领地,并预言智伯将落得个 “有国不能投,有家应难奔”的下场。他冒死进谏,而智伯拒不采纳。结果,正如豫让所预料,智伯惨败,身死人手,赵襄子 “还将他首骨漆作饮器”。豫让以忠贞自励,认为 “既为人臣,受人之禄,敢私其身?我主人以国士遇我,非群流比,某当以死报!” 于是,身藏匕首,行刺赵襄子。结果失败,被捉拿。而赵襄子认为豫让 “为主报仇”,乃 “义士” 之为,决定把他放了。豫让表示还要继续设法报仇。他为了使赵襄子不再能辨认出他的面貌声音,“漆身为癞,吞炭为哑 (吞炭破坏自己的声带,改变说话的声音)。且妆风魔,行乞于市”。决心要 “将赵襄子的玉殿金门,都变作折碑断冢”。结果仍被赵襄子认出并拿获。最后,尽管赵襄子把豫让当成一个 “义士”,不欲杀他,并满足豫让的要求,脱下自己的衣服,让他以剑“锉” 之,象征性地报了仇,但是,豫让仍自刎以谢智伯知遇之恩。【耍孩儿】 等四支曲子,表现的就是这个结局,也是全剧的高潮。

【耍孩儿】 一曲,是豫让对赵襄子的大胆控诉。“今日个会兵机的襄子夸英勇,显的没下梢的将军落空”。两句中,如果说前一句是讥讽赵襄子今日的得意,那么,后一句则是惋惜他的主人智伯的下场。而这支曲子的核心是控诉赵襄子不仅在乱军中把智伯杀死,而且“刬地漆头为器斟琼液”。“刬地” 二字,可解作没来由,平白无故,而在这里,更重要的是表现出豫让愤怒的语气,——对赵襄子“漆头为器”的极大愤慨。接着,作者又化用晏几道【鹧鸪天】 词中 “彩袖殷勤捧玉钟” 之句,以表现豫让对赵襄子的嘲讽。这是豫让最痛心的事情,只要一想到它,哪怕还没有说出来,就已经痛心疾首——即所谓 “未出语心先痛!” 因此,在这一曲之终,他唱出了八个字: “杀人可恕,情理难容”,概括了他的全部的思想感情。

【三煞】 一曲,是豫让伴着剑锉赵襄子的衣服的动作而唱出的。“豁不了我这满腹冤” 三句,实际上后两句是“因”,前一句是“果”,正因为他想到主人智伯半世功业付诸东流 ( “干休了”),在“独力难敌众” 的形势下残败被杀,所以他才有“这满腹冤” 无法排遣(“豁不了”)的痛苦。在这无可奈何的情势下,他“烂锉了这件衣服”,以这象征性的动作“报了俺主公”。他感到,“虽不能够碎分肢体诛了襄子”,但总算可以心安理得了,于是有最后的 “下埋黄土,仰问苍空” 的慨叹。这里,也透露了豫让决心献身的打算。

尽管豫让欲杀赵襄子之心如此之切,但赵襄子仍然以 “义士” 视之,并表示“你今替我为臣,富贵共之”。这里,一方面表现了赵襄子的宽宏和对义士的渴慕,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现豫让不事二主的态度。【二煞】 一曲,就是这种精神的集中表现。首先,他唱出了要以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作为自己的道德准则; 接着,表明自己决不做被“诸侯烈士每 (们) 相讥讽” 的人,因此也决不会“躬身叉手” 向赵襄子投降,而宁愿被杀。“睁眼舒头” 四字,表现了他将以无所畏惧的态度慷慨 “就义”。最后,“枉了你” 三句,是对赵襄子 “替我为臣,富贵共之” 的正面回答。他把赵襄子劝降的话,斥为 “闲唧哝” (废话),进而向赵襄子表明: 任凭你说什么 “官高一品,禄享千钟”,我豫让则全然不放在心上!

豫让的这一连串的表现,事实上已经决定了他的最后的命运: 唯以一死了结。【尾声】 一曲,就表现了他对 “死” 的态度: 他并不想以一死而邀名于人间,传名于后世,而且他鉴于赵襄子一再赞许他为义士,他预料可能有厚葬之举,但他认为这是“徼买人情”,所以,特别表示,决不接受。他唯一的要求,就是把他的 “主人公” 葬在 “麒麟冢”。此曲终了,豫让遂自刎而亡。

剧本对豫让的忠烈,显然是歌颂的。不仅写他为主报仇,不惜漆身吞炭,而且还写他不受利诱,忠贞不二,最后献身。这些,都是中国古代为人臣者的最高的道德典范。作者杨梓,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杂剧作家,对这些行为加以歌颂,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豫让为之尽忠献身的 “主公”,却是无道的智伯; 而豫让要刺杀的仇人,却又是道德政绩高于智伯的赵襄子。这样,如何评价豫让的 “忠义”,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了。对此,杨梓并没有简单化,而是如实描写,并不讳饰。这就使得此剧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从而使后世读者可以对豫让忠义的愚昧性一面有所认识。

【耍孩儿】 等四支曲子,作为全剧最后的唱段,集中表现了豫让的思想和性格。全部唱词,都是性格化的语言,正如 《远山堂剧品》 所论: “此剧极肖口吻,遂使神情逼现”。而更应特别指出的是,这几支曲子的写法,并不单纯的以唱段表述思想和感情——犹如咏叹调那样; 而是使唱段与一系列戏剧动作紧密配合,从而增强戏剧性,并形成全剧的高潮。这一点,正是这几支曲子的艺术特色。请看,【耍孩儿】 一曲主要写豫让痛斥赵襄子 “杀人可恕,情理难容”; 而 【三煞】 则是紧紧扣住以剑锉衣的动作而唱出的; 【二煞】 是对赵襄子提出的 “替我为臣,富贵共之”的回答,这也包含着动作性; 【尾声】 是与自刎动作紧相连结的。这种与戏剧动作紧密配合的曲子,不仅不会影响思想感情的表达,相反,正可增加曲子的表现力。例如,正是在 “锉衣” 之后才唱出了 “下埋黄土、仰问苍空”,所以,这两句,就更具有悲壮苍凉的韵味; 最后,唱出 “谁受你徼买人情赵王宠” 一句之后,紧接“自刎”,使这一句唱词更充分地显示了对赵襄子的轻蔑以及他自己视死如归的气概。总之,这四支曲子所创造的悲壮的气氛正得力于“锉衣” 和 “自刎” 等一系列动作。就戏剧艺术手法而言,这是应该充分予以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