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导女还裴》原文与翻译、赏析

古典剧曲鉴赏辞典·明代剧曲·明代杂剧·杨讷《西游记·导女还裴》原文与翻译、赏析

【正宫·端正好】 雨初收,云才散。山风恶罗袂生寒。澄澄月色如银烂,倚阑凝眸看。

【蛮姑儿】看间,兴阑。飕飕风色,飒飒秋声,一阵愁烦痛心肝。想家何在,见应难。望云树沉沉在眼。

【滚绣球】 这些时懒将玉粒餐,偷将珠泪弹。端的是不茶不饭,思昏昏恰便似一枕槐安。身边有数的人,眼前无数的山。听了些水流深涧,野猿声啼破高寒。碧梧露冷冰肌瘦,红叶秋深血泪干。改尽朱颜。

【叨叨令】 有时俯视溪流看,更崄似单骑羸马连云栈。一声鹤唳青松涧,更惨似琵琶声里君恩断。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几时能勾一盃未尽笙歌散。

此为《西游记》第四本第三出中之曲。第四本叙裴太公之女自幼许配朱太公之子为妻,后朱家贫困,裴太公悔亲。裴女不愿,私约朱郎夜间相会,却被潜藏在黑风洞里自号黑风大王的猪八戒冒作朱郎、将裴女摄入洞中为妻。一日,唐僧一行途经此处。裴女得到孙悟空相救脱离苦海,并与朱郎成就婚事。猪八戒则被二郎神收伏,从此随唐僧护法西行。这里所选为裴女在黑风洞中夜候猪八戒归洞、见 “好一派山景” 时所唱之曲。

【端正好】 描绘了一幅山上雨后的夜景。云散雨收,这是自然界的规律。“雨过晚凉生” (罗隐《九江早秋诗》),在山风猛恶的洞穴中更感到寒气逼人。雨后的月色明净、清亮,照得山景历历在目,裴女不由得凭栏远望。【蛮姑儿】 写出了裴女凝眸远眺时的心情。夜景虽美,裴女却觉兴味索然。耳听秋风飒飒之声,满目是莽莽苍苍的参天古木,家何在?亲人何日得见?禁不住 “一阵愁烦痛心肝”。【滚绣球】 回忆被摄入山洞后茶饭不思、珠泪偷弹、终日昏昏如在梦中的境况 ( “一枕槐安”,用李公佐《南柯记》中淳于棼梦入大槐安国的故事)。“身边有数的人,眼前无数的山。” 这一对偶句用人少山多相反的情况,突出裴女孤独、凄凉的处境。“水流深涧”、“野猿声啼”,皆深山老林中的景象,猿声凄厉,更添离人愁肠。接着又以 “碧梧露冷冰肌瘦,红叶秋深血泪干” 的对偶句互为补充地说明,悲伤已使自己“改尽朱颜”。【叨叨令】 进一步以单人骑着瘦弱的马却要走过高入云霄的千里栈道喻自己处境的险恶 (连云栈,栈道名。《战国策·秦策》: “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以昭君出塞的故事喻遭遇的惨苦 (汉元帝以王昭君赐匈奴单于事,《汉书》、《后汉书》 均有记载。至于马上弹奏琵琶而往,实后人之推测。晋石季伦《王明君词序》云: “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其造新曲,多哀怨之声。” 此说流布广远,故李商隐《王昭君》诗有“马上琵琶行万里” 之句,马致远《汉宫秋》杂剧中元帝送别昭君时有 “想娘娘那一天愁都撮在琵琶上” 之句)。这样的处境,这样的遭遇,裴女焉能不从心底里喊出: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句子的重复,是闷怀强烈的自然流露,亦合于曲之格律。最后一句,表达了裴女对早日结束这种与妖魔共处的生活的渴望之情。

四支曲子,层次分明地写出了裴女观景时思想的流程。曲文中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天衣无缝。明末孟称舜激赏此剧第四本,认为是剧中 “标奇极妍者” 而将它收入《古今名剧柳枝集》 (集中题 “吴昌龄” 作,误)。他认为此折在全剧中 “最为出色”,赞其曲文“凄清痛绝”,“摹写情景,语语俊极、险极” (见 《柳枝集》此折眉批)。若以此折曲文与前选《村姑演说》之曲文对照,可见此剧语言之富于变化,其风格因所表达的内容和剧中人物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朱权 《太和正音谱》评杨讷之词 “如雨中之花”,确是把握了杨词清新、鲜妍、摇曳多姿的特色。

此剧写唐僧取经故事,唐僧应是作品的主人公。若依元杂剧旧规,剧中之曲应为唐僧一人所唱,但本剧二十四出竟由十九个不同人物分别主唱。作者吸取南戏剧中人皆可唱的优点,变通地用于杂剧,有利于表达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感情变化,也兼顾了演员的劳逸。作者的创新精神于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