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灵坡·兰合》原文与翻译、赏析

古典剧曲鉴赏辞典·清代剧曲·清代传奇·杨恩寿《理灵坡·兰合》原文与翻译、赏析

【仙吕入双调·沈醉东风】 (末上)遍春风吹暖湘城,酬佳节,最宜酩酊。苏草梦,酿花心,阴晴无定。我辈呵,俗纠纠,聊慕雅人行径。(末作上楼介) 梨花一罂,梅花一罂,看麓云片片,飞入酒杯青。(独坐介)

【嘉庆子】 (副末上) 鱼鳞卯册留名姓。(小生上) 差比屠沽老此生。(合) 猜不透英雄行径。(合) 堪笑他贪结个假弟兄,忘却了真友朋。(末) 快哉此论。取大杯来,痛饮一醉何如?(副末、小生) 遵命。(连饮介)

【尹令】 (合) 渴哉,西江吸尽;乐哉,春衣齐褪;豪哉,剑光欲迸。且纪著酒国春秋,那管他杯底鸿毛万事轻。

【品令】 (小生)铜官渡头,山势拥空营。洞庭湖上,波声撼空城。那些官府呵,枕戈睡稳,此时几曾醒? 冲冠酒气,触起满腔悲愤,可许我竟请长缨?拚把这斗大头颅一掷轻。

【豆叶黄】 叹昂藏七尺,生不逢辰。说甚么贵贱枯荣,都带着君亲根本。丢丢皂隶有真性情,并不曾读书识字,并不曾读书识字,是一个清清白白齐民。

【川拨棹】 天难问,好清官,偏无命,立不来竹帛功名。他便想立将来竹帛功名,禁不得闹纷纷独醒独清。长沙这些百姓,靠了他这长城;那些掣肘的庸才,坏了他这长城。

【前腔】 遭不幸,把微躯拚一烬。他那里不负生平,我这里不负生平,显的俺知恩报恩。便是上天入地,也不舍我蔡爷。此身儿紧紧跟,此心儿紧紧跟。

【尾声】(合)酒边心事诉分明,一席话,千秋事定。将来我们九人呵,便到了白刃丛中能共命。

《理灵坡》 取材于明朝末年史实,写蔡道宪守长沙对抗张献忠起义军的一段故事。剧情依据蔡道宪所著遗集及附刻 《行状》 中的有关轶事,写蔡道宪本是福建晋江人,崇祯十年进士及第,初授云南推官,后调任长沙司理。张献忠率军攻破武昌后又进攻湖南,占领岳阳,逼近长沙。长沙知府堵胤锡入京朝觐,把政事委托给蔡道宪。蔡道宪向巡抚王聚奎提出战守方略,王聚奎不仅不采纳,反而引诱明朝宗室吉王弃城逃往湘潭,湖广总督尹先民开长沙城门投降。蔡道宪率领本部兵卒迎战张献忠,失败后被擒,因不肯屈服而遭杀害。长沙司理衙门中的幕僚凌国俊等六人原是与蔡道宪志同道合的忠义之士,他们在蔡道宪被杀后收殓蔡的尸体,埋葬在理灵坡,之后六人一同自杀。这里所选 《兰合》 一出,写的是凌国俊和同僚李师孔、陈贤三人在酒楼聚会、相约合力协助蔡道宪守城的一场戏。

明朝末年爆发的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大起义,是朱明朝廷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急剧激化的必然结果。蔡道宪在明朝大厦将倾之时欲竭尽一己之力支撑危局,是逆历史潮流的徒劳之举,本来是不值得颂扬的。凌国俊等下层小吏更是出于对蔡道宪的个人义气和对于明朝的愚忠之心,其思想与行为都具有严重的历史局限性。但是,蔡道宪及凌国俊等人在时局危急的时候能够尽忠职守,置个人生死于度外,表现出一种临危不惧、宁死不屈的精神与气节,这同当时不少明朝官员荒淫无耻、临难脱逃的卑劣行径相比,毕竟显示出高扬古代道德传统的浩然正气。剧中写凌国俊等人的行为,表现了作者旨在推重一种道德精神的思想倾向。

首支曲子 【沉醉东风】 中,凌国俊自谓此时的长沙春光明媚,正是人们饮酒赏花的季节。但如今天下大乱,张献忠的军队就要打过来了,他和同伴们为国事担忧,要仿效古今忠义之士舍身报国的榜样,决心有所作为。他在曲词的夹白中讲述志愿报国的思想动机,是不满于当局的腐败,“那些文武官员尚且今日赏花,明日演戏”,醉生梦死,全不顾时局如何。因此,他要约李、陈二位同来酒楼相聚,借此机会商讨与时局相关的重大事情。

当凌国俊备好两种美酒,独坐酒楼窗前等待的时候,李师孔、陈贤二位一同来到。【嘉庆子】 一曲是他们自报家门之词,虽然各自说明只是地位低微的普通人,但却自信他们将会做出世人难以预料的英雄之举。凌国俊和他们二人相见入座,自谓 “不拘形迹,肝胆相倾”,和世俗之辈那些称兄道弟的酒肉朋友根本不同,而是可以齐心协力、共举大事的志士。这番议论,道出他们之间关系的本质。【尹令】一曲,是他们举杯畅饮时的合唱,酒酣耳热后便显出英雄本色。

他们借着酒劲,谈论起眼下时局则激起强烈的义愤。说起张献忠占领武昌后,正调集船只,准备沿水路向南,官府在岳阳一带全不设防,巡抚王聚奎迁延、观望,不部署防务之事,他们对当政者的渎职与腐败又气又恨。在 【品令】 一曲中,年轻气盛的陈贤称铜官渡一带山势虽然险要,却只是处处空营; 洞庭湖边的岳阳城虽然雄壮,却只是一座空城。恨不得赶到武昌,亲身去同张献忠的军队作战,“斗大头颅一掷轻” 一句豪言壮语,显示了他的英雄气概。【豆叶黄】 中,李师孔自叹生为七尺男儿却生不逢时,遭遇了眼前的乱世,但不论命运如何,都不能忘记做人的根本,那就是上报朝廷、下报父母。他自谓身为皂隶,不曾读书识字,却要立志做一个清白平民。李师孔的这种认识,反映了他的封建正统思想。他长期在官府当差,对农民起义不可能有理解与支持的态度,而只是按那个时代统治者宣扬的传统道德观念规范自己的行为。因此,他和陈贤所持的立场与观点是符合他们的思想实际的。同当时那些口头标榜孔孟之道而实则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达官显贵们相比,他们这种下层小吏的为人行事更显出一种本分的自觉与真诚。

凌国俊见陈、李二人与自己志趣相投,十分欣慰,而想到他们的长官蔡司理的处境,又不免为他感到忧虑和担心。在 【川拨棹】 一曲中,凌国俊赞扬蔡道宪是清官,又觉得这样的好官却命运不济、难得好报,“那些掣肘的庸才” ——即那些各怀私心、贪生怕死的明朝文官武将们对蔡道宪却不予以支持配合。凌国俊正是为此而大抱不平。在另一支 【川拨棹】 中,他坚定地表示,自己对蔡道宪一定要知恩报恩,拼着这条性命也要紧紧跟随蔡司理保卫长沙城。他的坚决的态度更激发了陈贤、李师孔同仇敌忾的情绪。【尾声】 一曲,表达了他们共同的决心,从“白刃丛中能共命” 一句可以看出,他们已抱定必死的信念,和蔡道宪一同以身殉职。

后来剧情的发展,印证了凌国俊等人言必信、行必果的盟约。第二十出 《烈殉》 写张献忠攻占长沙,蔡道宪兵败被俘,拒绝投降而被杀; 第二十一出 《负土》写凌国俊等人收蔡尸安葬,亲自负土封坟,之后一同自尽。这样的结果,在 《兰合》 一出中实际上已经注定了。此剧刊本于第十二出有眉评云: “慷慨激昂,洵足裂铁笛、翻铜斗,此出及《苦谒》 两折乃全部中最出色者。” 作者的作剧主旨及其才华,也在此出中得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