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舟过吴江》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一剪梅·舟过吴江[1]

蒋捷

【原文】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2]。

秋娘渡与泰娘桥[3],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4]。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释】

[1]吴江:江苏吴江市,在苏州市南、太湖之东,吴淞江流经此地,贯通太湖与黄浦江。

[2]帘招:酒旗迎风招展。

[3]秋娘渡与泰娘桥:吴江附近渡口和桥名。

[4]银字笙调:调试镶有银字的笙管乐器。心字香烧:点烧篆成心字的香炷。

【作者】

蒋捷,宋末词人。字胜欲,号竹山,常州宜兴(今属江苏)人。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进士。入元不仕,隐居太湖竹山。元大德(1297~1307年)年间宪使臧梦解、陆垕“交章荐其才,卒不就”。代表作有:《贺新郎·秋晓》《贺新郎·约友三月旦饮》《贺新郎·吴江》《贺新郎·梦冷黄金屋》《贺新郎·兵后寓吴》《沁园春·为老人书南堂壁》等。其词内容较为广泛,颇有追昔伤今之作,构思新颖,色彩明快,音节铿锵。《四库总目提要》称其词“练字精深,调音谐畅,为倚声家之榘矱”。

【赏析】

宋亡,作者深怀亡国之痛,隐居姑苏一带太湖之滨,漂泊不仕。此词为作者乘船经过吴江县时,见春光明艳的风景借以反衬自己羁旅不定的生活所作的一首词。

这是一首写在离乱颠簸的流亡途中的心歌。全词以首句的“春愁”为核心,用“点”“染”结合的手法,选取典型景物和情景层层渲染,写出了词人伤春的情绪及久客异乡思归的情绪。

上片写舟行江上,风雨飘摇,惹得春愁一片,只待借酒浇愁。然而风高浪急,只能望着酒楼上的旗帜迎风招展。烟雨迷茫中,还隔着“秋娘渡与泰娘桥”,极易使人想起交通、纽带,想起女性的温柔,想起家庭的温馨。然而作客江舟,所能享受的除了“风又飘飘”,便是“雨又萧萧”了。上片以白描写景,景中寓情,悲中有乐;下片则正面抒情,情中有景,乐中含悲。何日能够回到家中,洗尽这沾染风雨征尘的客袍?吹起那银字笙管,燃起那心字香炷。可如今,猛见樱桃红了,芭蕉绿了,敏感的客居词人觉得时光走了,人已老了。明艳的春光与凄楚的神魂在强烈地对照着,春深似海,愁深胜似海,在时光的流逝中,“春愁”却无法排遣。于是从看似嘹亮的声韵中读者听到了夹杂着风声雨声的心底的呜咽声。

词人在词中逐句押韵,读起朗朗上口,节奏铿锵,大大地加强了词的表现力。这个节奏感极强的思归曲,读后让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