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山二首·顾炎武》原文与赏析

顾炎武

秋山复秋山, 秋雨连山殷。昨日战江口,今日战山边。已闻右甄溃, 复见左拒残。旌旗埋地中,梯冲舞城端。一朝长平败,伏尸遍岗峦。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红颜。吴口拥橐驼, 鸣笳入燕关。昔时鄢郢人, 犹在城南间。

秋山复秋水, 秋花红未已。秋风吹山冈, 磷火来城市。天狗下巫门, 白虹属军垒。可怜壮哉县, 一旦生荆杞。 归元贤大夫, 断脰良家子。楚人固焚麇, 庶几歆旧祀。勾践栖山中, 国人能致死。叹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

顾炎武(1613—1681),字宁人,昆山县亭林镇人,世尊称为亭林先生。幼孤,于书无所不读,明末参加南京乡试时,加入复社。清兵南侵,屡起抗清。最后定居于陕西华阴,垦田度地,读书如常。他学问渊博,著作极多,负盛名的有《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唐韵正》等十多种。写诗追求质实深厚,朴素沉郁,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多沈雄悲壮之作。论诗以言志为本、观民风为用,提倡“诗主性情,不贵奇巧”。对当时的诗坛产生积极影响。

这两首诗写于顺治二年(1645),反映了江南大屠杀的情况。这年五月清兵陷南京,七月占领苏州、昆山。江阴、嘉定、松江等地人民奋起反抗,遭到满清贵族的屠杀与镇压,极其惨烈。诗篇描述当时清军进军之快,歌颂人民的壮烈斗争事迹,表达自己义不臣虏的心愿。

第一首写江南人民的反抗及清军烧杀抢掠。“秋山复秋山,秋雨连山殷”。秋山连着秋山,绵绵秋雨把江南的山石淋得鲜红,这比喻江南抗清斗争一浪连着一浪,人民前仆后继,鲜血淋漓,高度概括了彼时的史实。嘉定人民曾三次举义旗抗清, 皆不幸失败,遭屠戮。史称“嘉定三屠”。嘉定人民参加斗争的前后共十八万人,牺牲了两万多人。后来江阴人民又进行不屈的斗争,但终因援尽粮绝,城破。城内男女老幼无一投降。清军大屠三天,杀十七万二千多人,未死老小只五十三人,城内血没足胫。清军死伤也很惨重,被击毙三王十八将及士卒七万五千多人。(韩菼(江阴城守记》)当时抗清起义风起云涌,仅在江南就还有金声、吴应箕、江天一为首的徽州起义,沈犹龙、陈子龙、夏允彝为首的松江起义,吴易、孙兆奎为首的太湖起义,朱集璜、王佐才、陈大任为首的昆山起义,屠象美领导的嘉兴反剃发起义以及顾炎武本人、归庄为首的苏州起义……古人常把“秋雨”叫做苦雨。所以说此诗头两句内容含量极大,歌颂了江南人民在凄风苦雨中的英勇斗争,揭露满清贵族屠刀过处血流成河的罪行,战斗力很强。“昨日”以下六句为具体描写,闰六月初一江阴起事,典史陈明遇主兵,徽人邵康公为将,两人守本城,以明朝都司周瑞龙率部泊江口,成犄角之势。“昨日战江口”,指周部跟清军在江边激战失利,清军逼城下。“今日战山边”,江阴城在君山山边。“已闻右甄溃,复见左拒残。”右甄,右翼的长阵;左拒, 左翼的方阵。《明史·阎应元传》:“康公战不胜,瑞龙水军亦败去。明遇乃请应元入城,属以兵事。……刘良佐用牛皮帐攻城东北。……八月廿一日大清兵从祥符寺后门入。”“旌旗埋地中,梯冲舞城端。”据徐嘉说,此补嘉定之战的情况。作者自注:“《汉书·李陵传》: ‘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七月初四日五更,大雨如注, 嘉定城上兵民露天战斗三昼夜,两眼肿烂,遍身淋湿,饮食断绝。领队的侯峒曾、黄淳耀等也仗剑挺立雨中。坚守两月余的军民已疲惫不堪,难以支撑。清军用大炮轰城,墙垣坍塌,接着用云梯登城, 以冲车上缺口,拥进城内。“一朝长平败,伏尸遍岗峦。”嘉定城中无一投降,上自荐绅, 下至百姓, 几乎全部殉难。长平败,以战国故事暗喻清军屠城之残酷。长平,赵国邑名,故城在今山西高平县西北。秦昭襄王十七年,秦将白起大败赵兵于长平,活埋赵卒四十万人。以上写清军进军迅速和义军不幸失败。“北去”以下四句写清军奸淫烧杀的暴行。“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红颜。”《嘉定屠城纪略》:“妇女寝陋者, 一见辄杀;大家闺秀及民间妇女有美色者皆生掳。白昼宣淫。不从者钉其两手于板,乃逼淫之。嘉定风俗雅重妇节,惨死无数。”仅汉奸李成栋(原为明朝徐州总兵)一人就用了三百只大船才运走了他所掳掠的子女玉帛、牛羊马豕。“吴口拥橐驼,鸣笳入燕关。”吴口,作者自注:“《晋书·慕容超载记》: ‘使送吴口千人。’”即吴地子女。橐驼,骆驼。鸣笳,吹胡笳。燕关,燕地的关塞,满族基地在白山黑水间,清国盛京在沈阳。四句说,向北驶去的无数大船,船上都是美女,连岸上行走的骆驼背上、车上也装满了。满清贵族得意洋洋地吹着胡笳,将抢到的吴地人财运往北方老窝。真是欲哭无泪的一幅亡国后的悲惨图景!“昔时鄢郢人,犹在城南间。”鄢郢,作者自注:“《战国策》:雍门司马谓齐王曰,鄢陵之大夫不欲为秦(降服于秦),而在城南下者以百数。”意思是,国土虽被清兵占领,但是不愿投降的人还很多。这是赞扬在淫威下不屈的志士,他们是民族的脊梁。

第二首写战争给城乡带来萧索荒凉,赞颂江南人民的斗争意志。“秋山复秋水,秋花红未已。”仍用写景来象征血迹未干,余恸弥深,反抗愈烈。“秋风吹山冈,磷火来城市。天狗下巫门, 白虹属军垒。”徐嘉解说,写苏州失陷事。秋风萧杀,鬼火入城,给人带来灾祸。天狗星落在苏州城的巫门上,凶险的兵象——白色的虹连缀着一座又一座军营。敌人杀气腾腾,苏州横遭蹂躏。诗人将清军比着“磷火”、“天狗”、“白虹”,表现鲜明的憎恨。“可怜壮哉县,一旦生荆杞。”江阴、嘉定、昆山、苏州等府县原都是全国首富之区,经劫掠后,荆棘遍地,成了废墟。壮哉县,出《史记·陈平世家》,指富庶大县,沃野无际。这两句深深叹息,抒发国破家亡的哀怨。“归元贤大夫,断脰良家子。”在入侵的魔爪下,万众一心,合力作战。贤大夫即清官士子, 良家子即好百姓,他们都英勇捐躯,血洒战场,抛头颅,献生命。归元,断头;断脰,断颈。这两句概括汉族儿女所作的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抗争。“楚人”四句以历史故事委婉地赞扬江南人民抗清的决心。“楚人固焚麇,庶几歆旧祀。”作者自注:“《左传》定(公)五年:吴师居麇(今湖南省岳阳市东南),(楚)子期将焚之(以火还击吴军)。子西曰: ‘父兄亲暴骨焉,不能收,又焚之,不可。’子期曰: ‘国亡矣!死者若有知也,可以歆旧祀,岂惮焚之。’焚之又战。”楚国终于打败了吴军。歆旧祀,享用累年来的祭品。“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据《国语》,越王勾践栖会稽山中,卧薪尝胆,最后使越国人上下齐心,敢出死力,终于灭吴报仇。这四句说,当年楚人坚决火攻入侵麇地的吴军,父兄的遗体横陈沙场也顾不得了,为了祖国火烧吴军,父兄遗体也被烧掉,就让忠魂安享以往的祭品。越王勾践不忘亡国耻辱,终于依靠人民力量灭吴复国。以此劝勉江南人民不要因暂时的曲折而气馁,应该继承父兄遗志,学习勾践精神,作长期奋斗的准备。再用“叹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结束全诗,再次强调存亡继绝,自今开始,大有希望,应当踏踏实实地干下去。

《秋山二首》是顾炎武诗歌的代表作,历来备受赞誉。他深切体会到民族压迫的痛苦,诗中洋溢着亡国之痛, 显示出不屈不挠永远进击的意志,燃烧着爱国热情,充满抗清必胜的信念。由于作者是当时学术界执牛耳者,所以《秋山》、《千里》等诗写成后,即不胫而走,在复社成员中产生巨大影响,鼓励遗民诗人坚持操守,写出大量充溢正气的战斗乐章。艺术上,《秋山》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当前战斗的生活,抒发深切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激楚苍凉、深沉蕴含的风格。沈德潜说:“宁人肆力于学……穷极根柢,韵语其余事也。然词必己出,事必精当,风霜之气,松柏之质,两者兼有。就诗品论,亦不肯作第二流人。”(《明诗别裁集》)彭绍升说:“至于国家存亡之际,慷慨伤怀,或扬声哀号,或幽忧饮泣,以视屈原、贾生诸公时遇不同,同一天性激发而已矣。”(《亭林先生余集序》)